我的写作情怀

        齐凡齐微课


        我喜欢写一些碎碎念记录生活,喜欢写字带给我的专注和安静,常常也会收到一些好评,不过,我从来都不说自己在写作,会不好意思,我自己很清楚,不过是平常的流水账,没有主题,没有什么深度,我管我自己写出来的这些东西叫写字或者码字,不敢沾沾自喜,很享受码字的乐趣,像是蜷缩在角落里悄悄地吃一颗糖,私密而又欢愉。

        文字给我的印象先得从小学六年级的几本儿童文学说起,八零后的童年校园,住在瓦屋里,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低矮的教室里冬天透风,夏天还要提防从房顶上掉下来的毛毛虫,有的人甚至连课桌都没有,比如我,父母只请人做了一套桌椅,弟弟强悍,直接搬到自己教室了,留下我茫然无措,被老师请进办公室借了一套学校桌椅给我,说了一筛子的努力学习的话,有感动却没有被激励,只有深深的被施舍的耻辱感,可能是我太敏感了。

      所以,那样的条件下,能上学就不错了,课外书绝对是一个奢侈品,然而我的同桌就有,她有一沓泛黄的旧儿童文学杂志,我第一次看到就被里面的文字故事吸引,很感激同桌的大方,她把家里所有的书都带过来让我一口气看完,意犹未尽,具体看了一些什么内容,没什么印象了,但是那种阅读的满足感终身难忘,像久旱的甘霖。

      初中以后,学校条件会好一些,有图书馆,可是学校从未把书借给我们看过,直到初三,老师把一摞摞的新书随机发给我们,让我们填借书记录,至今记得,有红岩,镜花缘,三国演义,水浒传,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可惜,早上发给我们的书中午就收上去了,现在想来,大概是应付检查的吧,可惜了,一目十行都没把一本书看完,翻着翻着就被硬生生地收走了。

        上了高中,月假是从来不回家的,省吃俭用,高二的时候攒到三十块钱(那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50)办了县图书馆的借书证,从此那里便成了我的天堂,放假大家都回家了,我便一个人泡在图书馆里,安静地坐在窗边的地上,闻着淡淡的旧书的味道,一天就那样过了。

        自从高二换语文老师以后,就觉得自己备受关注起来,每篇作文都是A,老师总把我的作文拿到别人班上做范文,发表在校刊上的文字,总是排在最后一篇,老师对我说,压轴之作当之无愧……习惯了坐教室最后一排不被人关注,有点惶恐也有点抵触,像是被强行拉到了阳光下,眼睛都被刺的睁不开,不想被语文老师关心,曾经有一个月上课低着头不说一句话,她很包容我,她说,但凡有才的人都是怪脾气。我有点难过,其实,我是害怕,自卑,被冷落惯了,接不住这无上荣光,想逃,那是我懵懂的十七岁。

        现在想来,很是感谢老师当时的认可,虽然有抵触,但也有被认可的喜悦感,那种感觉就像是一束冬日的暖阳温暖了我整个青春,以至于后来我为了生活辗转流离穷得睡火车站的时候整个世界还是被文学的世界滋养,平凡的世界,挪威的森林,金庸小说……压垮了我的行李箱,有一次我竟然大言不惭的跟小荣哥说,我以后要当作家。

        当然,我没有当成作家,这个梦想也随着日月的深长掩埋于心底,我像春宴里开头的那个女子一样,着急忙慌地生活,二十五岁以前,找工作,创业,恋爱,结婚,生孩子,买房,买车,人生中的这几件大事马不停蹄地都做了,把自己忙得焦头烂额,有那么一瞬间都忘了自己怎么一下子就到了这样的年纪。

      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疗愈,把自己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拔出来,慢下来,然后,  我翻看了自己以前的日记,空间还有微信,发觉每一个时期都会留下一些文字,一路走来,很努力,很辛苦,没有过得特别好,自强自立又敏感,用文字记录生活,喜欢的事一直都在做。

      后来我看到了简书,我便有了一个想法,我想把自己过去的文字整理出来,写着写着便上了日更的车。

      当我更新到一百三十天的时候,我突然就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学习,去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呢?如果作家太难,那做个自由撰稿人总是可以去争取一下的吧,然后我便毫不犹豫地报了齐凡齐二十八天写作训练营,没有想太多,就是想走出自己狭小的空间去看看,如果说,写作是我前半生做的一个梦,那后半生,我就努力地去耕耘它吧,万一实现了呢?

      齐凡齐第6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一篇1600字,命题作文我与写作的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