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荒的“同窗”時光

前日受邀參加《華爲訓戰》讀書會,我們在討論,爲什麼同樣是精神鍛造、極具儀式感的破冰遊戲,在脫產的大學生入職集訓和後備幹部班起到的效果更好?

引發共鳴的是,這種精神和情誼不僅使培訓效果立竿見影,還延續到日後工作協作和資源協調中。

這裏不得不提到“同頻”和“同窗”。大學生和後備幹部屬於同圈層或將成爲同圈層的人,且經歷過一起同窗的情誼。以我爲例——

大學畢業那年,我被當時的實習單位安排參加一個某報社組織的寫作訓練營,就在《山楂樹之戀》電影拍攝地---百里荒,那棵老山楂樹下。

第一天晚上,百里荒以狂風暴雨亂作爲我們接風洗塵,沒有信號,與世隔絕,在角落那桌兒的11人打開手機電筒,喫上了燭光晚餐。隨即拉開脫產三日的寫作培訓序幕,順便打卡靜秋和老三定情的那棵“山楂樹”,在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策馬奔騰,感受大風吹。

所有人都是各單位的筆桿子,在寫作這件事,無論是傳統紙媒寫作,還是新媒體寫作、攝影技巧等等,都是爲了同一件事和同一個目標,加上場景化應用爲寫作賦能,算是同窗,這是我們的歸屬感。

對我而言,還有一丟丟榮譽感。

當所有的大學同學還在找實習單位或找工作的時候,我已經確定留在當時的實習單位,還被安排參加權威報社的寫作培訓;並且在那個少不經事的年紀,從事宣傳總給局外人一種“工作即旅遊”的錯覺,令人心生羨慕。

百里荒是張藝謀導演電影《山楂樹之戀》拍攝地,而當時這部電影在那一代大學生中是掀起過熱潮的,更何況是取景地,還是華中地區的小城市。雖然當時的百里荒景區尚在開發中,但培訓之後我帶回了百里荒明信片,這是很有榮譽感的事情。

參加工作以來,我參加過許許多多次培訓,爲何單對這一場寫作的培訓記憶猶新呢?

《華爲訓戰》提到的精神鍛造,要注重儀式感、歸屬感、榮譽感,或與我當時的年紀有關,或與當時的培訓內容和同學有關,重點是“同頻”。

我記得一個很特別的人,與我同住同吃的魏姐,是某供水公司黨政辦的筆桿子,分享給我許多從事這份工作的心得。她原來在廈門工作,馬上快30歲了還沒有對象,家裏催她回家相親,我們纔有了認識的機會。後來我回川工作,但依然保持着經常的聯繫。

反觀企業做培訓,不同於學校教育,更加註重培訓效果評價和反饋,大部分老闆更希望馬上看到效果,沒有老闆願意花冤枉錢。而《華爲訓戰》的成功有很重要,但又不可複製的一點是任正非董事長的親自指導。

培訓不是萬能的,但要做好培訓,精神鍛造很重要,如何做好精神鍛造也不只是靠培訓來解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