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教中國古代史

上個學期CC的歷史課有學到中國古代史,教授這門課程的是位澳洲本地白人老師。

有一天晚餐的時候CC問我什麼是“士、農、工、商”,說今天她的老師有介紹這四種中國古代的國民類別,她還模仿老外老師滑稽的發音,她告訴我她不喜歡她的歷史老師,因爲她曾經在課堂上指出了老師錯誤的發音,結果老師就開始不待見她了。

我聽完後心裏咯噔了一下:如果孩子不喜歡某位老師那麼通常這一科孩子的成績就會不理想,因爲學生不喜歡老師於是上課不認真聽課、課後不認真完成作業;老師會因爲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情況而定位這個學生不尊重老師、不認真學習,這是個雙向的惡性循環。

我連忙和CC說,有些發音老外因爲從小就沒有讓口腔肌肉做過那個動作真的無法說得很準確,但是老師一定是盡力模仿了,所以如果在課堂上再次遇到老師發音不準,可否考慮在課後私下裏告訴老師?雖然你的出發點是“不希望同學們學到錯誤的發音”。

有時候善意的提醒也需要注意方式,就比如有老外同學在大庭廣衆之下指出你某個英語單詞發音不準,就算同學指出的正確,但是會不會讓你覺得有些沒面子?並不是每一個成年人能有心胸接受當面的指正、特別還是普遍上更愛面子的男性。

我和CC解釋了一下古代中國所指的“士、農、工、商”這四種國民類別和現今社會所指的“士、農、工、商”是完全不同的定義,四民制是公元前600多年的時候由一個叫做齊國的小國家的宰相第一次提出來的。

當時這位名爲管仲的宰相指的是“軍士、農民、工匠和商人”這四個主要的國民職業;400多年後也就是到了中國漢朝時期,“士”已經專指士大夫和讀書人了,因爲那個時代科舉制度產生了,讀書優異通過考試就可以做官,統稱爲士大夫的知識分子和官吏的地位已經成爲“士、農、工、商”的榜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就來自那個時代。

中國古代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各朝歷代都一直把農業當作立國之本,所以農民的社會地位一直也較高。大部分士大夫都看不起商人,認爲商人是追逐利益的小人,中國古代大部分朝代都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所以中國古代社會分成“士、農、工、商”這四種階層是由當時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如今的中國社會早已經對這四民結構和社會階層進行了重新的構建,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年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其中指出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來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平行社會結構顯著分劃,經過全國範圍的研究調查收集數據,現在國內社會羣體按照職業劃分爲10個階層:

1.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指在政府單位行使實際行政管理職權的領導幹部,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2.1%,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及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

2.經理人員階層,指大中型企業中的高中層管理人員,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1.5%,是市場化改革的推動者和制度創新者;

3.私營企業主階層,指擁有一定數量私人資本或固定資產並進行投資以獲取利潤的人,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0.6%,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實踐者和重要組織者;

4.專業技術人員階層,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5.1%;

5.辦事人員階層,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4.8%,是社會中間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十幾年仍會增加;

6.個體工商戶階層,指擁有較少量私人資本並投入經營活動或金融證券市場而以此爲生的人,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4.2%;

7.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指在商業和服務行業中從事非專業性的、非體力的和體力的工作人員,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12%;

8.產業工人階層,是指從事體力、半體力勞動的生產工人、建築業工人及相關人員,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22.6%,其中農民工佔產業工人的30%左右;

9.農業勞動者階層,這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個階層,是指以農(林、牧、漁)業爲唯一或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這個階層從1978年的佔整個社會階層的70%以上縮減爲1999年的44%左右,同時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也從1978年的28.1%下降到1999年的17.3%;

10.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這個階層佔整個社會階層的3.1%;

和CC分享完這些後她總結髮言說她將來應該是屬於第4類:專業技術人員,那就讓我拭目以待吧。

如今又20年過去了,不知道現在的社會調研後又會有何新的變化嗎?時代在變,國民經濟結構在變,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套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