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筆記】古代人是怎樣上學的,上學累嗎?

在漢朝時的中央官學是太學,太學的教學制度不太嚴格,既不規定畢業年限,也不管考勤,你想上就上,不想上也沒有什麼懲罰,但是太學非常注重考試。

太學的考試一年一次,也叫“歲試”,歲試的考試方式叫“設科射策”,這種形式的考試之前,考官會把寫着考題的竹簡,根據難易程度分爲兩科,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然後進行抽籤選題。

怎麼抽籤?投射案上的試題竹簡,射中哪個就答哪個,有點兒像我們現在的套圈遊戲。

歲試過後,成績好的可以授官,成績不好的就勒令退學,成績一般的就繼續留在太學讀書,所以說漢朝人唸書可以說是完全靠自覺。

到了唐朝,中央官學的模式大體上與漢朝類似,但考試頻率提高了。唐朝的考試有旬考、月考、季考、歲考等等,和我們今天的週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擬考等等差不多。

比起漢朝的“散漫自由”,唐朝設置了嚴格的勸退制度,連續三年考試不及格、在校九年未畢業、曠課太多等情況,都會被勒令退學。

跟漢朝學生比起來,唐朝學生是比較累的,可能也是因爲太累,唐朝設立了固定的假期,旬假”是每十天休一天,“田假”和“授衣假’是一次休15天,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寒暑假,前者在農曆五月,放假是爲了讓孩子們回家幫忙幹農活。後者在農曆九月,是爲了讓學生們回家準備冬季衣物。

隋唐時建立了科舉制度,極大加重了古代學生的學業負擔,爲了考科舉,學生們是日夜苦讀,所以唐朝之後上學的學生更累了。

官學尚且如此,私學就不用說了,古代的私學,在師資和平臺上都是比不上官學的,所以,私學的學生勢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私學沒有統一的教學制度標準,作息時間都是自行安排的,一般都是天亮入學,下午放學, 放學後還有很多作業。

因爲古代的科舉考試需要熟背經典文獻,所以大家放學後就得背書,必背的儒家經典“十三經”,原文和註釋加起來有60多萬字,這可不是今天背幾篇故事和文言文可以相比的,那個時候讀書到凌晨都是很普遍的現象。

但這還不是最累的,要說古代上學最累的,還得是清朝的皇子羣體,畢竟家裏有皇位要繼承,不多辛苦一些是不行的。清朝皇子6歲入學,15歲封爵後方可畢業,上課地點一般在上書房,在皇帝的寢宮附近,但是皇子住的地方在紫禁城北邊御花園附近的皇子所,再加上要比老師早到一個小時溫習前一天的內容,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要趕路上學。

清朝皇子們每天的課程也非常繁重,早上5點開始上第一節外語課,學習滿語和蒙古語,有時候還要選修一些藏語和維吾爾語 ;第二節是漢文課,要學習儒家經典著作,還要學 《史記》《漢書》 等,學習本朝先輩的創業史還有先帝留下的聖訓,這節課的時間比較長,要從早上7點多上到下午3點左右;這節課結束就是最後一節體育課,要學騎馬和射箭,一直到5點放學。

上學期間,除了喫飯時間只能休息兩次,每次15分鐘,清朝皇子們沒有周末,沒有寒暑假,一年當中,只有春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這5天能夠休息。

當然也因爲這種嚴苛的教學模式,才使得清朝皇帝的文化素養遠高於明朝皇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