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筆記】古代人如何“存”錢?

銀子在宋朝纔開始在市面上使用,明清時期成爲主要流通貨幣。但宋朝之前,你要是到飯館喫飯給銀錠,可能都沒人敢收,因爲它的面值太大了。

銀錠俗稱元寶,一般有十兩和五十兩兩種鑄造規格,宋代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合今天人民幣七八百元,十兩的銀錠就是七八千,五十兩銀錠就接近四萬元了!所以銀錠主要用於儲藏財富和大宗商品付款,很少在市面流通。

普通人家沒有多少錢,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少量的銅錢穿成串掛在房樑上,隨用隨取,這也是爲什麼古時候的小偷被稱爲樑上君子,因爲房樑上有錢。

古代還有類似存錢罐的小型儲錢物件,叫作“撲滿”,這個具體的形狀不一,但跟我們今天的儲錢罐是很像的。

取名“撲滿”的意思是“滿則撲之”,平時掛在房樑上,錢裝滿了就敲碎取用。

不過家財萬貫的富裕家庭肯定不能這樣了,撲滿對他們要存的錢來講實在是太小了,於是古人就發明了撲滿的plus版——儲錢罈子 。

“此地無銀三百兩”是有依據的,這還真是古人埋罈子時候做的一種僞裝,只不過着實有些搞笑。

還有一種“多層掩埋法”,就是把裝錢多的罈子埋到深處,再埋個裝得少的在它上方,這 樣,哪怕有盜賊想偷錢,一般也只挖到第一層就作罷了。

如果罈子也不夠用怎麼辦?古人還有罈子的plus版——錢窖 。

一般土豪家庭們都會選擇自家宅院裏最安全的地方挖錢窖,窖口狹小隱蔽,內部空間與地窖類似,可以存放上噸的錢財。

不過錢窖也有錢窖的弊端,假如戰亂突襲,舉家被迫搬遷,這些錢肯定是帶不走的,帶不走、又沒有機會回來拿,這些錢就徹底屬於別人了。

因爲古代沒有“挖出文物上交國家”的規定,所以一般從誰的院子裏挖出來,這錢就是誰的。

宋代的洛陽就經常發生這種事情,一個人突然就在自家宅院裏挖出了前代遺留的財務,因此暴富,以至於當時洛陽人買房子,還要額外交一筆“掘屋錢”,給賣房人作爲可能挖出錢財的經濟補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