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工作指南·評估篇

如何讓工作和學習走向高效,前面我們分成「動力篇」「執行篇」就說完了。這篇我們來聊聊「如何評估效率」的問題。

這個問題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我們不妨分別來說說爲什麼難,以及爲什麼簡單,然後如何評估效率的問題也就自然清晰了。


爲什麼評估效率很難

在我使用時間記錄法得到第一個完整一年的數據之後,我很想評估一下自己在工作、學習、讀書、寫作等方面的效率,以便來年針對性改進。

效率的直接計算方式不難定義,用結果除以時長就是了:

效率 = 產出量或進度 / 時長

因爲我有完整時間記錄數據,效率值也很好計算:

衡量工作的效率,就用某項具體工作的進度除以所花費的時長

衡量學習一門課程的效率,就用課程的進度除以所花費的時長

衡量讀書的效率,就用讀完的字數除以所花費的相應時長

衡量寫作的效率,就用寫出的字數除以所花費的時長

計算結果很容易出來了,但仔細一想,這個值似乎代表不了「真實效率」,因爲「難度」並不是恆定的:

一項工作階段不同,難度也就不同,我們不能說「花了更多時間攻克工作難題時的效率值就是比較低的」;更何況,還有很多工作無法用進度來表示

同一門課程的學習,有的章節難,有的章節簡單,較難的一章花了 20 小時學完,較簡單的一章花了 2 小時就學完了,我們並不能說「學習較難的一章時效率較低」

根據計算,我讀非虛構類書(如《原則》)的速度是 413 字/分鐘,讀虛構類書(如小說)的速度是 440.5 字/分鐘——理解不同類型內容的難度不同,所以也很難通過數據判斷效率高低

我撰寫 BlockTime 公衆號文章的效率大約是 800 字/小時,但如果是寫工作上的稿子,一般就慢很多,波動幅度也很大,平均大概在 500 字/小時。因爲存在難度這個變量,效率無法直接比較,也很難衡量寫作效率是否提高

所以,結論是——用結果數據評估效率是很難的。問題就在於存在「難度」這個變量。

當然,如果你有詳細的時間記錄,而且又很較真就是很想用數據量化效率的話,也是可以的。無非是需要多花點心思,按照難度給事情分類,儘量在同一個難度水平上,評估自己的效率值是多少,以及隨着時間推移相同難度的事情處理效率是否有提高。

即便這個問題有解,我也不是很建議這麼做。因爲一味追求效率單一層次的量化,可能會逐漸喪失對效率更多元內涵的理解。

就拿讀書舉個例子吧:一本書如果讀了某一段之後特別想停下來想想怎麼辦?特別想停下來寫幾句書評怎麼辦?停下來思考或者寫書評肯定拖了讀書效率值的後腿,但這些有可能是更有價值的行爲。所以如果你用少量維度的數據去評估效率值,並以追求這個效率值的提高爲目標,有可能會馴化自己的行爲走上歧途,比如就會因爲想保持或提高閱讀速度而減少停下來思考和批註的次數,而這樣做就得不償失了。

我自己還是習慣用這個效率計算方式來評估每月碼字的效率,但也只是作爲參考,而不會拿它作爲改進行動的唯一決策依據。

所以,用結果數據量化效率是很難的;沒必要那麼強調結果量化,因爲很多事情細節不同,效率沒法橫向比較。我的建議是可以算算,心裏對自己在處理不同事情時的效率水平有個基礎錨點就好。


爲什麼評估效率又很簡單

如果我們忘掉用結果數據衡量效率的思路,實際上還有一個更好用的評估效率的指標:看看自己每天有多長時間處於專注狀態。

提到專注,有必要展開說說「心流」這個概念。

心流對應的英文單詞是「flow」,取其滔滔不絕、井然有序流動之意。心流在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描述中,與「最優心理體驗」的意思一致,那是一種穩穩地掌控自我意識的高度有序狀態。

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心流理解爲「高度專注」。專注到只沉浸在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情裏,忘記了喜怒哀樂,忘記了時間流逝。

一個人最專注的狀態,就是自己現有能力所能達到的效率極限狀態,無非表現爲在面對較難任務時工作速度會慢一些,面對簡單任務時速度快一些。

這樣說來,我們就不必糾結於在評估效率的時候考慮如何處理難度這個變量了——一個人每天所能高度專注做事的總時長,就是對效率最好的評估指標。

一般來說,一個人如果每天能有 3-5 小時處於心流或逼近心流的狀態,這一天就可以說是效率很高了。

契克森米哈賴認爲,心流的出現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清晰的目標

即時反饋

任務的難度和能力相匹配

這其中,「目標」和「即時反饋」我們在動力篇已經說過了,這裏簡單說一下第三個:任務的難度和能力相匹配。

如果任務過於簡單,那麼我們就會覺得不需要專注也能完成;如果任務過於困難,那麼我們會因爲無法開展任務而進入不到專注狀態。能夠產生心流最好的任務難度是:比你的能力稍微難一點——既不會覺得夠不着,也不會覺得太無聊,這時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挑戰。

你可能會想,上哪去找這種恰好比能力難一點點的任務?實際上,很多任務都滿足這個條件。因爲當我們加快速度的時候,難度自然就會增加。比如,讀內容比較簡單的書或者學習比較簡單的課程時,你可以刻意加快一些速度,這樣就能夠滿足心流產生的條件。


你爲什麼想要高效?

「高效工作指南」這個系列到這裏就結束了。最後,我們要回過頭想一個問題:你爲什麼想要高效?

可能有的人是工作狂、事業狂,希望自己變得高效的目的,是能夠做更多的事情(那麼,這又是爲了什麼呢)。但我一直不提倡這種畫風。在之前一篇文章裏我提到說,自己追求效率是因爲想要擁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

所以我的文章建議的「努力策略」是:每天3-4小時高度專注處理重要的事情,然後剩下的時間用來——①享受生活;②悠閒處理一些簡單的、不怎麼耗費心神的事情;③休息,恢復精力。

這纔是我想要變得高效的目的。那麼你呢?不妨先想想清楚這個問題。

不管你的目的是什麼,高效的前提都是要對自己的時間重視起來,不能漠視其流逝,而客觀結果則都是節省了時間。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介紹了一種提高效率的方法,叫做「固定日程生產力」:給自己設定工作時間上限,每天到點兒就停止工作,或者每天達到一個工作時間上限後就停止工作。

這種策略的好處是,你會對自己的時間非常負責任。它會讓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時間安排,杜絕在工作時間進行無效或低效的時間損耗。

我覺得這種策略很棒。不要給自己的低效留退路,不留備用時間,告訴自己必須高效起來,我們反而會贏得更多休閒愜意的自由時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