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學者的困境(上)

自學是一個很講究實操的話題。

乾脆,咱先上乾貨吧。

給自學者的通用實操框架

如何自學一個新領域?

我讀過不同領域多個自學者的經歷,比如在《自學是門手藝》這本書最後一部分,有很多小夥伴分享自己成功自學編程的過程。我發現,絕大部分知識領域,都有一個通用的自學框架。這個框架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如何決定要不要開始自學

決定要不要自學之前,必須先了解一下這個領域。比如去知乎搜一下相關問題,或者去翻閱相關科普書。回答 3 個問題(不分先後,隨着瞭解加深,慢慢調整和明確):

- 瞭解大框架的學習路線圖(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
- 評估學習難度和時間投入量級(一定要規劃出「時間投入預算」:能拿出的上限時間是多少,下限時間是多少)
- 明確自己學這個的目的(比如,賺錢?多久能賺到錢?能賺到多少錢?)

我一般會通過知乎live去找某個新領域進行了解,聽聽這種真實個人經驗分享,更容易有心中有數的感覺。

還有一個實際上很影響之後的自學效率,但很多人可能不會想這麼深的問題。就是從 Why 的層面去理解這個領域。什麼意思?就是你要去想:爲什麼要有這個領域,這個領域的存在要解決什麼問題?去找找這個領域的開創者和頂級大牛的故事去讀讀。

比如說你要學近代物理吧,可以先找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的人物故事先讀一讀。你會發現伽利略一開始在物理上懂的不比你多,而牛頓、愛因斯坦也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取得的成績;你會更對物理研究的思維方式更感興趣,也會因爲接觸過大量「原生事實」而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這對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真挺重要的。

回想一下,咱上學學物理、數學的時候,根本不是從先了解這些開始。很多人沒學好,其實挺遺憾的。

以上這個過程,算是涉獵一個領域。該瞭解的信息都瞭解清楚,該回答的問題都回答明白,再做這個最終決策:你到底要不要進入這個領域,花大力氣開始自學。

這個決策要這麼慎重,是因爲我們每個人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而任何一個知識領域,想要成爲熟手,沒有千兒八百小時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階段:自學一個知識領域的流程

決定要學之後,怎麼學反而很明確(注意不是很簡單),因爲很多自學者已經把路徑給你蹚出來了:

1. 上網去搜兩個問題:「學……有什麼用」和「怎麼學……」(可能在第一階段你已經瞭解過,不妨再專門搜索一下,深入瞭解)

2. 從衆多資料中,挑最好的入門資料或課程去學習(評分最高;點贊最多;或者這個領域實操比較多,那就要重視多找視頻資料、關注輔導答疑是否完善等等)

3. 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先去網上多搜搜,實在搞不定的問題,再去找明白人問

4. 學完必須要輸出(費曼學習法):學完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點,把它寫成一個教程文章(而不是筆記),或者錄一段語音、視頻教程

5. 學完基礎知識就先去找地方用,在使用中不斷學習這一領域其他知識;使用中碰到不懂的知識,就去網上搜索答案和資料,針對性地去學這塊要用的知識

有了這個流程,剩下的,就是投入大量時間刻意練習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