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筆記】古代人有身份證嗎?

古代人也是有身份證的,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

在古代,政府官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是需要自證身份的,所以古代有身份證的大部分都是官員。

他們的身份證跟我們今天的身份證不一樣,這種官員的身份證其實屬於職業身份證明。

全民持有身份證的制度,只在戰國時的秦國出現過,創立者是商鞅。

戰國末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爲了有效控制民衆,商鞅發明了一種“照身帖”。據說是由一塊光滑打磨的竹板製成的,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信息,只要是秦國人,就必須有這個照身帖,否則就會被認定爲是黑戶或者外籍非法逗留人士。

當時商鞅的規定是,民衆出行或者投宿旅店,必須要攜帶照身帖,否則關口不可放行,旅店老闆也不能將人留宿,否則嚴懲不貸。

這和我們今天身份證大致含有的信息和作用是很像的,所以完全可以把照身帖看作是中國最早的身份證。

但是商鞅變法得罪了好多的人,所以他的支持者秦孝公死後,商鞅的日子變得非常難過,憎恨他的人都一股腦地開始反攻倒算,所以商鞅就跑路了,沒想到的是,還是因爲他發明的照身帖,商鞅跑路失敗了。

明人餘邵魚的《周朝祕史》對這件事情有過記載,說當時商鞅走到函關,天色漸晚,他就想扮作商旅投宿旅店,店主問他要照身帖,商鞅說自己沒有。
但是他自己規定了呀,沒有照身帖的人,旅店老闆也不能將人留宿,否則嚴懲不貸,於是這個旅店老闆就說:“吾邦商君之法,不許收留無帖之徒,如有受者,與無帖之人同斬,決不敢留!”
想來商鞅當初創造照身帖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有一天也栽在照身帖上。

這之後的歷代王朝,就只有政府官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需要自證身份了,所以“身份證”也就變成了僅限官員階層使用。

隋唐時期,管院的身份證是“魚符”,魚符的製作材料有金、音、銅,根據官位品級高低而不同,魚符上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部門門和官位品級。

魚符分左右兩半,左符放在皇宮內廷,右符由持有人隨身攜帶,這樣就可以驗證魚符的真僞。

武則天之前,唐朝魚符是鯉魚形的,武則天稱帝后,因爲擔心人們看到鯉魚會睹物思起“李氏”江山,所以就把魚符改成了龜形。

宋代以後,魚符制度漸漸被廢除,官員的身份證變成了腰牌,在當時也叫“牙牌”,這個材質就比較多了,除了金屬,還有象牙、獸骨、木材等等。

清朝的腰牌不僅要有姓名、工作、官位等信息,還要寫上持有人的面部特徵,以防別人冒用,其實已經和現在的身份證一樣了。

古代還有一些特殊的身份證,用於特殊職業或者臨時事務時使用,比如我們看《西遊記》的時候,唐僧有一個度牒,這個就是用來證明和尚身份的,方便化齋和從事宗教事務。古代的娼妓也有身份證,以證明自己的正規娼妓身份,方便業務開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