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這一說

昨日聽戴建業老師的課堂視頻,在視頻中戴建業老師從詩歌內容出發對陶淵明先生的人格精神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此之前雖然也針對陶淵明先生的經歷寫過一些文章,但彙總起來,整體是有些淺淡,不僅僅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甚至沒有感到自己觸摸到先生的人格。恰好昨晚回到住處,閱讀適之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在《墨子》章節提到墨子的觀點和行爲,對人格的概念突然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所謂知行合一,在不同的層面理解卻亦有不同含義,站在人格角度那更是一種無法妄言的“真”了。

說到陶淵明,我們最熟悉的一首詩歌當屬《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尤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話已成爲當今田園生活嚮往者的口頭語,這句千古流傳的膾炙人口句子讓急躁的現代人內心平靜下來,想象着飲酒中陶潛先生描繪的衣服悠哉閒適的畫面,整個人的生活好似慢下來,在細細品味中感受着陶潛先生對自己生活的熱愛,回過頭來再次思索一下自身的情景,發現生活中的煩躁確實有些無的放矢,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後變解決了。

如果說大部分的人提到陶淵明想到的是一副“戴月荷鋤”歸家的閒適畫面,那從戴建業老師的視頻中,我們感受到的是陶潛先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看待人生的態度。雖有五個孩兒,卻也個個不類己,若是放在現在很多父母身上應該有深刻的體會,我們常說,經常會有父母面對着無法掌控的孩子提到自己想“刪號重來”,當然這更多的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自嘲和無奈的吶喊,現代的我們僅有一兩個“憨兒”便非常的急躁,那麼便可以想象有五個“憨兒”的陶淵明是多麼的無奈,但他卻能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樂觀的看待,“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從這個語言中便能夠看出他對於自己孩子的寵愛,正如我們每一個人,即使自己的孩子“無法掌控”,但對他們依舊充滿了深深的愛。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孩子的作業無奈之時,不如學一下陶潛先生“天運苟如此,不如杯中物”,我們倒不至於去喝酒,但可以尋找一些自己的興趣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止於將自己的生活充斥着無奈。

從陶淵明先生這種對生活的 態度上便能夠看出來,他對待生活的一種“真誠”,正是這種真誠,讓他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提升自己的人格便順理成章。若是將掏錢先生生活的時代往前推五六百年,我們便會接觸到另一個讓我們感到“真誠”的人物,是墨子,這兩天看老子與孔子,也許是因爲有些熟悉,導致自己在看到墨子的一些行爲和思想之時,便對他極爲推崇。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墨子的一個故事,時間問題,明天細聊墨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