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階梯102. “24小時人生模型”練習,幫你解除人生焦慮

快30歲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辦?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問題,有近千萬的瀏覽量,背後其實反映了這個時代共同的焦慮:在這樣一個求快的社會,30歲了還不成功,實在是太可怕了!

首爾大學金蘭都教授針對這個問題提煉的一個很有意思的“24小時人生”模型,這些困擾才稍有緩解。

他將人生等價爲24小時,假如一個人能活到80歲,那麼1年相當於0.3小時,30歲才相當於上午9點,一天才剛剛開始。

這個模型非常簡單,但會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領悟:原來現在並不晚,甚至還挺早!

即使30歲還在彷徨、掙扎,也無須絕望,我們自以爲的失敗、頹廢乃至絕望,很多時候只是庸人自擾,只要願意,我們就會有無數翻身的機會,因爲真的來得及。

金蘭都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他給出的預期壽命是80歲。實際上,就像我們前文提到的,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預期壽命很可能是100歲。

所以,對30歲的時間換算可以調整爲:

“70後”“80後”,大約是早上8點;

“90後”“00後”,大約是早上7點10分。

30歲,真的挺早。

對於這個模型,有些較真的小夥伴可能會說,人生不同階段的時間質量是不一樣的,老年時間怎麼可以與年輕時的時間一視同仁?年輕時的奮鬥更爲寶貴,年輕時的奮鬥纔是關鍵的窗口期!

從時間質量這個角度考量,年輕確實有優勢,但這不是絕對的真理,比如美國正在興起以60歲左右人羣爲首的二次創業潮,這些傳統觀念中的中老年人羣,正散發着積極的生命活力。他們追求成就,追求夢想,僅從創業成果看,他們甚至比年輕人更有競爭力。

時間質量這個問題不太好辯得清楚,這裏也不打算展開,因爲它不是這個工具的關注點,這個工具的核心價值是通過24小時的類比,把我們從現實生活中拽出來,讓我們能夠就整個人生的時間框架,思考當下的生活。這樣,我們不僅能夠看清自己當下的位置,而且具備了時間格局,能夠更加自信、更加淡定地過好當下的生活,謀劃未來的人生,更有勇氣堅持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

24小時人生模型,本質上是一種時間格局,將我們從現實囚徒、時間囚徒變成有格局、有眼光的人,從而獲得底層的自信和堅定,讓我們能堅持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哪怕這件事極少有人在做。

這個工具極其簡單,但真正練習後,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時間體驗、心態轉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