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 凱文·凱利關於未來的143個洞見

《必然》一書由十二個動詞——確切的說是“現在分詞”組成。這十二個動作的每一個,都對應着一種正在發生的趨勢。KK說,這十二個趨勢將至少持續三十年。他把這十二個元趨勢稱爲「必然(The Inevitable)」,並強調,它們植根於科技的本質,而非社會的本質。

這十二個動詞分別是:

形成(Becoming)

知化(Cognifying)

流動(Flowing)

屏讀(Screening)

使用(Accessing)

共享(Sharing)

過濾(Filtering)

重混(Remixing)

互動(Interacting)

追蹤(Tracking)

提問(Questioning)

開始(Beginning)

以下,我把《必然》一書中的趨勢性觀點按章節和序號整理如下。你可以把這些觀點看做是KK關於未來的預言;我們可以通過閱讀這些觀點來豐富自己的世界觀,也可以從中找到關於未來的機會。

這並不關於30年後終點的預測,而是關於未來30年內方向的判斷。在KK看來,這些不是預測,而是必然。

形成(Becoming)

所有事物都在緩慢而必然地成爲其他,而速度是越來越快的。

1.流程——變化之引擎——比產品更重要。在過去二百年裏,我們最偉大的發明恰恰是科學流程其自身,而非某個特定的工具或玩意兒。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流程完勝產品。產品將會變成流程和服務。例如,隨着科技的注入,汽車會變成一種運輸服務(已經在發生改變);鞋子同樣不再會是產品,而是會成爲塑造我們雙腳的無盡流程。

2.未來的科技生命(比如所有的硬件、軟件)將會是一系列無盡的升級,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由於升級的常態化,在這個“形成”的時代裏,所有人都永遠是菜鳥。

3.反烏托邦和烏托邦都不是我們的歸宿:我們的歸宿是“進託邦(protobia)”(進託邦:沒有終態,只有進程和進步)。

4.關於網絡的未來:

1)超鏈接還會延伸到實體當中,無論人造還是天然。

2)在未來30年中,會出現能讓我們查看過去任一版本的“時間機器”。2050年的網絡會充滿了來自過去的內容。

3)從睡醒睜眼的那一刻起,網絡就會盡力預測你的意圖。

4)到2050年,我們會把網絡理解成一種強化後的場景。

5.真相是:此時此刻,今天,2016年,就是創業(我認爲應該不侷限於狹義的創業,而是指創新創造)的最佳時機。縱觀歷史,從來沒有哪一天會比今天更適合發明創造。從來沒有哪個時代會比當前、當下、此時此刻更有機遇,更加開放,有更低的壁壘、更高的利益風險比、更多的回報和更積極的環境。你沒遲到。

知化(Cognifying)

知化即賦予對象認知能力,簡單理解爲: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時代必然來臨。

1.真正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誕生在獨立的超級電腦上。它會出現在網絡這個由數十億電腦芯片組成的超級組織中。它將是輕巧、嵌入式的,沒有固定形態,並且內部的聯繫鬆散。

2.人工智能思想的到來加速了本書中描述的其他所有顛覆性趨勢的進程,它在未來世界中的威力與曾經的“鈾元素”相當。

3.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更像亞馬遜的網絡服務——廉價、可靠、工業級的數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後運行,除了閃現在你眼前的短暫時刻,它近乎無影無形。

4.我們將知化從前所有被電氣化的東西。

5.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預測接下來10000家創業公司的商業計劃:挑選一個領域並加入人工智能。

6.越是看似不可能的行業,加入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越大。KK列舉的領域有這些:知化的投資、知化的音樂(創作)、知化的洗衣、知化的營銷、知化的房產、知化的護理、知化的建造、知化的倫理、知化的玩具、知化的體育、知化的編織。

7.到2026年,谷歌的主營產品將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

8.近期人工智能的三大突破將開啓人們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時代:廉價的並行計算、大數據、更好的算法。

9.未來的人工智能將由兩到三家寡頭公司主導,並以基於雲端的多用途商業產品爲主。

10.我們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智慧是專注的、能衡量的、專門化的。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可能要設計一些手段阻止它們擁有意識,未來我們宣傳最優質的人工智能時,很可能給它打上“無意識”的標籤。

11.創造聰明絕頂的人工智能(可能)是個錯誤,因而探究更多的智能種類顯得更爲明智。宇宙中潛在的心智種類數量龐大。一種便於我們設想的手段就是着手建立一門心智分類學。(KK在書中羅列了26中智能類型。)

12.從現在到未來百年,我們製造的人工心智都將會是爲專門任務而設計,並且通常是超越我們能力的任務。我們最重要的機械產品不是某樣事情比人類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類完全做不了的事情。同理,我們最重要的思維產品也將不是比人類想得更快、更好,而是能思考人類無法思考的事情。

13.人(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我相信有一個答案是:我們要製造生物演化無法得到的新型智能。

14.在本世紀結束前,如今人們從事的職業中有70%很可能會被自動化設備取代。機器人取代人工是必然的,一切只是時間問題。人類的工作(將主要)就是不停地給機器人安排任務,這本身就是一項永遠做不完的工作。所以,我們至少還能保留這份工作。

15.未來,你的薪水高低將取決於你能否和機器人默契配合。(其實現在已經是這樣了,如果我們把計算機、手機等設備都看作是初級的人工智能的話。當然,他們還遠遠不夠智能。)

流動(Flowing)

複製品必然流動。數字複製品在互聯網河流中流動——且流動的阻力越來越小。

1.我們正在進入計算機時代的第三個階段:流(the Flows)。第一階段,借鑑自工業時代,新媒介最初的形態,是模仿它所取代的媒介。第二階段,頁面和瀏覽器是關鍵字。

2.人的需求向實時轉變。我們不再需要得知上個小時的事情,而是需要了解當下每一秒的一切。

3.當複製品大量存在時,它們就會變得沒有價值,無法複製的東西反而會變得罕見而有價值。比如,信任是一種無形自唱,它在複製品氾濫的世界中具有的價值越來越高。和信任一樣難以複製的特性還有很多。

4.從現實層面看,以下8種無法複製的價值(原生性價值)要好過免費:即時性(Immediately)、個性化(Personalization)、解釋性(Interpretation)、可靠性(Authenticity)、獲取權(Accessibility)、實體化(Embodiment)、可贊助(Patronage)、可尋性(Discoverability)。

5.重要的不是複製品的數量,而是作品流動得到底有多順暢。

6.文本一度主導着社交媒體的內容。下一代的社交媒體正在引入視頻和聲音。

7.流動的四個階段:固定、罕見——免費、無所不在——流動、分享——開放、變化。我們剛剛開始流動。對於某些種類的數字媒體來說,我們已經進入第四個階段,但對於大部分媒體來說,我們還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基礎設施,還有很多有待液化,但它們終歸會變成流動的信息流。穩定朝着減物質化和去中心化的巨大轉變,意味着進一步的流動將會是必然。原生的無形自唱將會在免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屏讀(Screening)

用屏幕去閱讀將成爲必然。迄今爲止,全球平均每人每年都會獲得一塊屏幕——我們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屏幕之民。

1.屏讀首先會改變書籍,然後會改變圖書館;之後,它會給電影和視頻動手術;再之後,它會瓦解掉遊戲和教育;而最終,屏讀將會改變每件事。

2.在你需要讀書之前,就購買和囤積書籍的行爲會消失。

3.閱讀將變得進一步社交化。我們或許可以從我們尊敬的人那裏訂閱他們做下的旁註,如此一來,我們得到的就不只是他們的讀書筆記,還有他們做下的旁註——他們標出的重點、他們寫下的筆記、他們發出的疑問、他們獲得的靈感。

4.在萬能的圖書館(universal library)裏,任何一本書都不會成爲一座孤島,它們全部都是相互關聯的。數字化圖書最大的優勢並不是便攜,而是內容的交叉互聯(通過超鏈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維基百科是第一本網絡化的書籍。

5.鏈接和標籤或許是過去50年裏最重要的發明。由於鏈接和標籤,對萬能圖書館進行屏讀變得可能,而且威力巨大。

6.在未來30年裏,學者和愛好者們會藉助計算機算法,將全部書籍編織成一個單一的文獻網絡。

7.當世界上所有書籍都由互聯的詞語和理念構成爲一張流動的織物後,將會發生什麼呢?會有以下四件事情發生:

第一,處在流行邊緣的作品將會找到受衆。

第二,隨着文明進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檔都將被掃描並交叉鏈接,萬能圖書館將增強我們對歷史的理解。

第三,收錄所有書籍的萬能圖書館,將會培育出新形式的權威。

第四,也是最後一件事情,全面、完整,收錄所有著作的萬能圖書館會比只是改進搜索技術的圖書館變得更好。

8.公共領域的模擬介質圖書是一片廣袤大陸,此外還有2500萬著作是既沒有印刷,也沒有進入公共領域的孤本。它們最終會被掃描和連接。在書籍傳統和屏幕協議之間的碰撞中,屏幕將會獲勝。

9.屏幕需要的不只是你的目光,還有互動(觸摸屏是已實現的初級互動模式)。在未來,若有人觀看着屏幕,身體卻沒有對內容產生反應的話,也會看起來很奇怪。

10.(虛假)宣傳在滿是屏幕的世界裏變得越來越沒有效果,因爲在假消息的傳播速度和電子一樣快的同時,更正信息的傳播速度也是如此。維基百科之所以能夠運行得這樣不錯,是因爲它只需要一次點擊就可以移除錯誤。

11.計算機芯片變得如此之小,屏幕也變得如此輕薄和便宜,以至於在未來30年,半透明的眼鏡會爲現實提供出一層信息。如果你拿起一件東西,並通過這種眼鏡來看,那麼這個東西(地方)的本質信息將會以文本覆蓋的方式顯現出來。通過這種方法,屏幕將能讓我們“閱讀”一切,而不僅僅是文本。(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KK非常看好眼鏡這種形態,因爲它使屏讀產生了根本性的升級。目前的屏讀是我們閱讀屏幕,而眼鏡是我們通過屏幕去閱讀其他。)

使用(Accessing)

使用比擁有更重要。我們必然要向獲取使用權靠攏,而擁有一件物品將越來越不那麼重要。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Uber和滴滴。

1.在我們向使用權靠攏並遠離所有權的長期進程中,有五個深層的科技發展趨勢起着推動促進的作用:減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按需使用的即時性(Real Time On-Demand)、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平臺協同(Platform Synergy)、雲端(Clouds)。

2.平均來看,大多數現代產品都在經歷着減物質化(越來越輕,越來越節省材料,越來越便宜)。通信技術有着最爲鮮明的減物質化傾向(如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

3.當汽車變得更加數字化時,它們將會如我們交換數字媒體一樣以一種社交化的方式被交換、共享和使用。

4.這種從“擁有你所購買的”到“使用你所訂閱的”的轉變推翻了一些傳統。(從所有權向訂閱轉變的本質是:產品越來越轉變成服務本身。服務並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一種不間斷的關係。當一個消費者選擇使用服務而非購買一個產品時,他或她會對其有更爲強烈的認同。第一個轉變成“服務化”的獨立產品是軟件。比如Photoshop軟件,在你註冊成爲軟件用戶後,只要按月支付訂閱服務費用,你的電腦就可以始終運行最新版本。(產品按量購買轉變成按時間訂閱,前者屬於所有權,而後者屬於使用權。)

5.電視、手機和軟件以服務形式發展產業還只是開始。最近已經出現的產品服務化包括:旅店服務(Airbnb公司),工具服務(Techshop公司),衣服(Stitch

Fix公司,Bombfell公司),食物服務(Food as Service,FAS)。其他可能的新興服務領域:玩具服務,傢俱服務,健康服務收容服務,度假服務,學校服務。

6.當優步廣爲人知的時候,類似的這種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個接一個地衝擊着數十個其他行業。過去幾年裏,風險投資家已經被衆多尋求資金的創業者所吸引,投入到“X領域的優步”,這裏的X代表任何一個還需消費者等待的行業。這些創業公司嘗試以新奇的方式開拓低效領域。他們可以在一秒之內,就將那些恰好臨時閒置的資產(比如無人居住的臥室、停泊的汽車、閒置的辦公空間)與等着急用的人們匹配起來。

7.儘管這些想法(即時使用,優化資源配置)會繼續興旺發展下去,但絕大多數這種公司都無法成功。由於初創費用較低,去中心化的生意是很容易開辦起來的。

因爲如果這些創新公司的商業模式被證明是有效的,那麼較成熟的公司就會準備效仿。

8.對於短期使用來講,分享所有權真是明智之舉。而就我們即將迎來的世界,短期使用將成爲常態。

9.現在,我們正處在長達100年的偉大的去中心化進程的中點。長距離即時通信的技術手段促成了這個去中心化的時代。

10.現代文明的幾乎每個方面都已經開始變得扁平化,除了其中一個方面——貨幣。如果貨幣都可以去中心化,那麼任何事物也都可以去中心化了。但直到最近,

即使是最先進的電子貨幣系統仍然需要一箇中央銀行來保證貨幣交易的誠實性。(直到比特幣出現,使貨幣的去中心化成爲可能。)

11.比特幣是一種完全去中心化、分佈式的貨幣,它無需任何一家中央銀行來爲其準確性、強制性與調節性負責。比特幣最重要的創新是它的“區塊鏈”(區塊鏈解決了比特幣作爲無中心化貨幣的受信問題)。使用比特幣時,你對政府的信任便轉而被對數學的信任所取代。

12.無論比特幣本身是否成功,它的區塊鏈創新都會促進點對點信任系統的發展,而這將進一步推動衆多機構與行業的去中心化。

13.我們的社會愈發去中心化(民衆公有資源就會越多),使用性就會愈發重要。

14.長期以來,有兩種基本方式來組織人們進行工作,即企業和市場。最近,第三種組織工作的形式出現了,即平臺。平臺的所具備的深度生態的互相依賴性,會打壓所有權,而扶持使用權。

15.減物質化、去中心化和大量的溝通會共同催生出更多的平臺。平臺是提供服務的工廠,而服務則偏愛使用權勝於所有權。

16.雲端的一個核心優勢在於,它變得越大,我們的設備就變得越小巧、越輕薄。

17.如果麥克盧漢關於工具是我們自身的延伸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比如車輪是腿的延伸,相機是眼睛的延伸,那麼雲端就是我們靈魂或者說自我(self)的延伸。

18.創業者無需再構建自己公司的複雜的計算架構,而可以直接訂閱一個雲端的架構。用行業術語來說,這叫作“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作爲服務的計算機取代了作爲產品的計算機,使用權取代了所有權。通過在雲端操作,以優惠的價格獲得最好的基礎設施的使用權,這是過去十年裏硅谷誕生出衆多創新公司的一個主要原因。

19.一家公司的雲端能發展到多大是有一定實際限制的,所以在未來的幾十年裏,雲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將不同的雲端結合成一個“互聯雲”(intercloud)。對抗這一融合過程的阻力之一,就是互聯雲需要各個商業雲端共享它們的數據,而現在人們傾向於把數據當作黃金一樣地儲備。數據儲備被視作一種競爭優勢,而免費共享數據則被法律所阻止,所以在企業學會如何創造性地、富有成效地、負責任地共享數據之前,還有很多年(也許是幾十年?)的路程要走。

20.在未來的30年裏,減物質化、去中心化、即時性、平臺協同和雲端的發展將繼續強勢發展。只要科技進步使得通信成本、計算成本繼續下降,這些趨勢都是必然。這是通信網絡擴張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所帶來的結果,而隨着網絡化的加深,智能逐漸代替了物質。與此同時,使用權將逐步取代所有權。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對事物的使用將會勝過對其擁有。

共享(Sharing)

我們的世界必然會向越來越高的共享程度發展。共享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開始方式。

1.知識共享的發展都預示着我們在穩步邁向一種網絡世界所特有的、數字化的“社會主義”。這種新型的社會主義運行在文化和經濟領域,而非政府層面——至少目前如此。

2.在線公衆有着令人難以置信的共享意願。社區共享可以釋放出驚人的力量。類似Reddit和推特這樣的網站允許用戶投票或者轉發最重要的信息(新聞、網址鏈接、評論),它們對公衆話題的引導堪比甚或超出報紙和電視。

3.在共享這把尺子上,如果滿刻度是10的話,我們目前的刻度只是2。專家們曾經認爲很多話題是當代人絕不會共享的:我們的財務狀況,我們的身體問題,我們的性生活,我們內心最強烈的恐懼;但事實證明,只要藉助恰當的技術、在恰當的條件下、輔以恰當的收益,我們就會共享一切。

4.共享的力量並非僅僅限於非營利領域。過去十年裏創造了最多商業財富的三家公司——谷歌、臉譜網、推特,正是通過意想不到的方法從這種不被看好的共享模式中提取出了自身價值。

5.等級架構向網絡結構轉變,中心化的領導機制向去中心化的網絡機制轉變,這是過去30年的主要文化進程,而這一過程還並沒有停止。這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將會把我們帶得更遠。

6.單純的底層力量並不足以實現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仍需要一點點自上而下的干預。每一個有影響力的自下而上的組織得以存在超過數年的原因正在於它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自下而上和一定程度自上而下結合的混合體。(可以理解爲UGC和PGC的混合。純粹的UGC是不靠譜的,PGC的作用是榜樣、引導、篩選以及專業加工。)

7.今天,我們可以有無數種方式將大量的失控元素與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相混合,這是最激動人心的前沿。

8.蜂巢思維(自下而上的大衆主義、集體主義)爲何如此重要?首先,自下而上的“蜂巢思維”總是可以比我們想象的走得更遠,甚至超越我們所能相信的程度。其次,即使這種完全去中心化的力量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但它幾乎總是開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失控、去中心化是解決問題的最佳切入點,後續根據發展的需要補充少量自上而下的控制因素。)

9.未來10年的創作量將會超過過去50年的總量。

10.每一個非暢銷品構成的利基市場都是小衆的,但是存在着數千萬個不同的利基市場。

11.如今是觀衆爲王的時代。但創作者呢?在共享經濟下誰支付他們報酬?當中間機構消失後誰來出資支持他們的創作活動?答案令人驚奇:另一種新的共享技術。再沒有比衆籌更能讓創作者受益的方法了。在衆籌中資助作品的正是觀衆。

12.迄今爲止大衆共享最具潛力的未來還是在以粉絲爲基礎的股權衆籌領域。

13.我們只是剛剛開始探索大衆可以做出哪些令人驚奇的事情。一定有上百萬種不同的方式來藉助大衆支持一個創意,或者藉助大衆組織它,或者藉助大衆實現它。也一定會有上百萬種新的方式讓我們以不曾料到的方式來共享不曾料到的事物。

14.未來30年中的最大財富和最有意思的文化創新都會出現在這一領域。到2050年,最大、發展最迅速、盈利最多的企業將是掌握了當下還不可見、尚未被重視的共享要素的企業。在我們歷史的這一時刻,將從未被共享過的東西進行共享,或者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共享,是事物增值的最可靠的方式。

15.我們共享的不僅是最終的成品,還包括整個過程。對於我和其他想要做好工作的人來說,所有不成熟的想法、嘗試過的死衚衕以及跌倒和爬起都是有價值的。

過濾(Filtering)

海量信息的可獲得性使得智能過濾系統的發展成爲必然。換言之,進行更多的過濾是必然的,因爲我們在不停地製造新東西。

1.在我們有生之年,由所有圖書、遊戲、電影以及每個打印出的文字構成的綜合圖書館會24×7小時地對我們開放,所需的接口也只是那同一塊屏幕,或者是同一個雲端路徑。而且每一天,這個圖書館都在膨脹。可供參加的課程,可供學習的東西,可供娛樂的方式,這些選項的數量已經膨脹到天文數字級別。即使只是對過去24小時裏被髮明或創造出的新事物進行概覽,也會花費我們一年以上的時間。

2.通過基於相關性(更多類似)的推薦引擎來過濾信息,是目前主要的過濾機制,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3.只接觸那些你已經喜歡的東西是有風險的,即你可能會捲入一個以自我爲中心的漩渦,從而對任何與你的標準存在細微差異的事情都視而不見,即使你原本會喜歡它。這種現象被稱爲“過濾器泡沫”(filter bubble),技術術語是“過適”(overfitting)。理想過濾器的第二點是,我想知道我的朋友喜歡什麼,而那又是我現在還不瞭解的。

4.理想過濾器的第三點是,它將是一種會向我建議某些我現在不喜歡但想嘗試着喜歡的東西的信息流。

5.隨着過濾機制的成熟,過濾系統將會延伸到媒體以外的其他去中心化的系統中,比如優步和Airbnb。在任何一個我們想要個性化定製的領域,過濾器服務都將會出現。

6.在數字前沿,谷歌已經提供大規模定製。未來的30年中,我們在教育、運輸、醫療和零售領域都能看到大規模定製的出現。

7.就如何過濾和該過濾什麼而言,我們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的發展空間要比單純地“我們過濾和我們被過濾”要廣闊得多。在未來的30年,整個雲端都會被過濾,以便提升個性化的程度。

8.在信息豐富的世界裏,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它的產出是既定有限的,然而除此以外的其他東西都在變得越來越豐富。既然它是最後的稀缺資源,那麼注意力流向哪裏,金錢就跟到哪裏。在美國,電視仍然佔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其次是廣播,再其次是網絡。這三者佔據了我們注意力的絕大部分,而其他東西——書籍、報紙、雜誌、音樂、家庭錄像、遊戲等,只佔據了我們全部注意力中的一小部分碎片。

9.隨着各種新奇古怪類型的注意力、過濾器在進行各種嘗試,現在我們的注意力科技也處在類似“寒武紀大爆發”的一個變革窗口期。

10.一個專門的廣告平臺將會出現,它將廣告視同內容。編輯會花大量時間搜尋不爲人知的、很少有人看過的、吸引眼球的廣告,正如同他們會花大量時間尋找新文章一樣。這樣的安排完全顛覆了業已建立的廣告產業利益鏈條。在2016年,廣告行業的專業人士中沒有人相信這一轉變可以發揮作用,甚至但凡有點理性的人都會認爲這很瘋狂,但對於未來30年的變化,我們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可以由巧妙連接起來的愛好者同盟來完成。

11.2016年,一些特立獨行的新興公司將嘗試打破現行的注意力系統,但在推出一些變革的新模式之前,可能還需要大量嘗試。在這一幻想與現實之間阻礙發展的因素就是技術的欠缺,我們需要一種技術來追蹤一個複製後的廣告得到的瀏覽次數,並對其得到的關注進行量化,然後將這些數據安全地進行交換,以便確保正確地支付費用。你可以找到一個廣告,將它嵌入到你的站點裏,這樣,如果有讀者點擊它,就會觸發一次付款。這種新體制將廣告商置於一個奇特的位置。廣告創造者不再有能力控制一個廣告投放的地點。

12.去中心化的潮流席捲了每個角落。如果業餘愛好者可以製作廣告,那麼爲什麼消費者和粉絲們不也來創造他們自己的廣告?科技可能已經足以支持一個點對點的廣告創造網絡了。

13.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對等網絡的、用戶製作的衆籌廣告網絡將會允許用戶創作廣告,然後讓作爲發行方的用戶來決定他們想讓哪一個廣告放置在他們的網站上。你到底想讓誰來製作你的廣告?你是想僱用昂貴的工作室,讓其利用其最佳猜測來構想一個活動方案,還是找1000個富有創造力的孩子,讓他們不斷調整、測試他們爲你產品製作的廣告?產品的粉絲會樂於爲它創作廣告。自然而然地,他們也認爲沒有人像他們一樣瞭解產品,並且現在的廣告(如果有的話)是很差勁的,所以他們很有信心、也很願意更好地完成這份工作。藉助對等網絡系統,這些廣告將會由熱情的(也是貪婪的)用戶來創造,然後病毒式地傳播到博客荒野裏,在那裏通過不斷測試、再設計直到有效發揮作用,一個廣告逐漸進化成最佳廣告。

14.直接注意力經濟將會發生:向他人的注意力支付報酬,支付費用的多少由影響力排列等級決定。可應用到郵件系統(郵件發件人需要向收件人支付其打開閱讀的費用),廣告領域(公司向用戶支付觀看其廣告的費用)。

15.我們還沒有探索過所有交換、管理注意力和影響力的可能方式。一個充滿未知的大陸正在開啓。一些最有意思的可能模式仍然還未出現。(同時,所需的信息處理技術也必須有更高級的複雜性。)

重混(Remixing)

重混即對已有事物進行重新排列和再利用。未來世界必然是一個重混現象日益增多的世界。

1.所有的新技術都源自已有技術的組合。增長來源於重混,適用於經濟增長和技術增長的事實也適用於媒介增長。我們正處在一個盛產重混產品的時期。各種可能的組合以指數級增長,拓寬着文化領域和經濟領域。

2.我們生活在新媒介的黃金時代。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誕生出的數百種新的媒介形式,都是由舊的形式重混而來。6s短視頻,GIF等例子只是暗示我們,各種新形式的媒介在未來幾十年內會瘋狂地爆發式增長。(秒拍的多次重混嘗試(小咖秀、配音秀)都非常成功)

3.各種媒介形式及其子形式的數量會繼續爆炸式增長。當然,有些會變得更加流行,而其他的則會衰退,但沒有哪種形式會完全消失。在未來的30年裏,比特的持續流動將繼續佔據媒介領域,推動更爲廣泛的重混。

4.非好萊塢產品中的絕大多數是依靠重混製作的,因爲重混的方式相較創造更簡單。愛好者從網上尋找電影原聲,或者自己在臥室裏錄製,然後將電影中的場景進行剪切或重組,鍵入文字,之後便展現出一個新的故事或者新的觀點。其中,對廣告的重混剪輯十分氾濫。(神剪輯和配音會大有市場,媒介重混將是傳播領域中極爲重要的創新。)

5.圖像以及視頻片段的可檢索性(比如通過關鍵字)將很快實現。

6. 除了可檢索性以外,媒介中正在發生的另一項變革可總結爲“可回放性”。在未來,沉浸式環境和虛擬現實也必然會具備返回先前狀態的功能。實際上,任何數字產品都將具備撤銷和回放功能,就像它們都會具備重混的功能。

7.對於重混或再利用一個新聞媒介的素材來爲其他媒介服務是否恰當的爭論,也是新型新聞媒介發展的主要限制。基礎技術的運行有其自身的特點,而現行知識產權法律卻與這一實際特點不完全相符。在一個以網絡速度發展的世界裏,長達一個世紀的法律閉鎖是對創新和創造力的嚴重損害。這個殘餘的負擔源於我們先前生活的基於物質原子建立的時代。

8.全球經濟都在遠離物質世界,向非實體的比特世界靠攏。同時,它也在遠離所有權,向使用權靠攏;也在遠離複製價值,向網絡價值靠攏;同時奔向一個必定會到來的世界,那裏持續不斷髮生着日益增多的重混。儘管步伐緩慢,相關的法律還是會逐漸跟上。

9.那麼在一個重混的世界裏,新的法律應該支持什麼呢?對已有材料的利用是一種值得尊重而且必須的實踐活動。

10.在未來的30年裏,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

互動(Interacting)

未來30年裏,物的互動屬性將必然擴展。任何無法實現密切互動的事物都將被當作壞掉的東西。而虛擬現實將是主導互動時代的核心技術。

1.到了2016年,虛擬現實技術就可以讓你到馬里布(Malibu)市一個億萬富翁的豪宅裏穿行,每個房間裏都塞着滿滿的物品,感覺就像你真的在那裏一樣,而實際上你不過戴着一頂頭盔,待在1000英里以外的一個房產經紀人辦公室中。完全逼真可信的虛擬現實即將實現。

2.虛擬現實技術將很快會在未來的電影領域大展拳腳,尤其是那些“激動人心”的電影體裁,比如恐怖片、色情片或者驚悚片——此類電影的故事本身就會讓人全身心地投入。我們也可以很自然地預料到虛擬現實技術在電子遊戲領域將會佔據重要地位。

3.現場感和互動效果是推動當前虛擬現實技術快速發展的兩大亮點。“現場感”是虛擬現實技術的主要賣點。用不了十年,當你體驗尖端水平的虛擬現實顯示器時,你的眼睛會被矇蔽,以爲自己正在通過一個真實的窗戶觀看一個真實的世界。

4.第二代的虛擬現實設備會依靠一種新研發的“光場”(light field)投射技術以取代屏幕呈現。基於這種技術設計的虛擬現實設備直接將影像投射到眼睛裏,所以你無需佩戴黑色的眼罩設備。這使得投射出的“現實場景”可以與你不戴眼罩時通常看到的現實場景進行疊加。這種場景的疊加被稱爲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

5.虛擬世界中最棒的那些激發出的深層次的現實感並非來源於最高的像素,而是源於大量其他人的參與。

6.多數時候,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對於擁有者是否在使用它們是忽視的。隨着虛擬現實頭戴設備中便宜實惠的眼動追蹤設備逐漸普及,這種情況正在開始轉變。眼動追蹤技術的出現,使得手機可以準確地瞭解你在看向屏幕的哪個位置。

7.我們爲新的設備配置了各種感官功能,比如視覺、聽覺和觸覺,這使得我們可以與它們進行互動。它們將不僅知道有人在那裏,還將知道是誰,以及那人的心情如何。

8.數字化互動在現階段的缺憾在於只有人體的手指部分參與。是否有一種方式允許我們讓整個身體參與進來,推翻鍵盤的專權呢?到了2050年你是如何在一臺電腦上工作的?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我們將會用整個身體和所有的感官與我們的機器進行交流。如果你想得到一幅2050年時人們與便攜設備互動的生動畫面,可以設想一下人們僅使用自己的眼睛就能從屏幕上快速閃過的一堆選項中做出明確的“選定”,慵懶地發出一個勉強聽見的咕噥聲就能代表確認選項,並且手掌還在膝蓋或腰部附近快速地擺動。在未來,一個人在喃喃自語,同時手掌還在身前舞動,就表明他正在用電腦工作。

9.不僅是電腦,所有的設備都需要互動。如果什麼東西不能實現互動,那麼它就會被當作壞掉了。(未來一代的人類將是互動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無法理解一個不能互動的設備的存在價值。)

10.未來設備和我們的互動程度越高,口碑就越好,而我們的體驗也會更棒。

11.起初,電腦被關在遠處某個裝着空調的地下室裏,然後被搬到了離我們近些的小房間裏。隨後它們爬到了離我們更近的桌子上,再然後跳到了我們的大腿上,最近則溜進了我們的口袋裏。電腦下一步的顯然就是靠在我們的皮膚上。我們稱之爲可穿戴設備。

12.比起這種穿在皮膚上的技術更進一步的唯一方法,就是延伸到皮膚表層下。我們讓它們進入我們的大腦,將電腦直接與大腦連接起來。

13.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我們將繼續拓展更多可以與之互動的事物。拓展將遵循三個方向推進。

1)我們會繼續給自己製造的事物添加新的傳感器和感官功能。

2)互動發生的區域將會繼續向我們靠近。

3)最大程度的互動會要求我們跳入到技術本身。

14.在人類短短几十年的壽命期限中就能“擾亂”社會發展的第一個技術平臺是個人電腦。移動電話是第二個平臺,它們都是在短短的幾十年裏引發了社會中一切事物的變革。下一代顛覆性的平臺就是虛擬現實,而它已經到來了。

追蹤(Tracking)

追蹤,即過往軌跡的數據記錄。無處不在的追蹤是必然的。

1.當傳感器不斷變得更智能時,追蹤技術將大行其道。這是一種怎樣的文化趨勢?《連線》記者加里·沃爾夫指出,當我們依賴數字而不是文字時,將構建出一個“量化自我”。

2.不久的將來,一個極其個人化的身體記錄數據庫(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以用來打造個人治療方案和個性化醫療。

3.我追蹤的範疇遠遠大於健康。它涵蓋了我們的整個生活。我們日常的走動和會面,以及非常規的事件和經驗中的重要細節,也能被數據化,並彙集成基於時間順序的流動信息。這種流動信息被稱作“生活流”(lifestream)。“生活流”是一種主動且有意識的追蹤。

4.無意識且不主動的追蹤同樣重要。這種被動的追蹤方式有時被稱作“生活記錄”(Lifelogging),也就是簡單、機械、不動腦筋地完整記錄下一切,或者說不偏不倚地記錄生活中所有可記錄的事物。你將來可能會用到它時纔去關注它。由於大部分內容永遠都用不上,“生活記錄”是一個包含巨大浪費的低效過程。創建完整的回憶是“生活記錄”的重點。一份“生活記錄”記載了生活中的每件事,因此它能幫你恢復那些大腦可能忘記的事情。當生活被附上索引並完全儲存在“生活記錄”中時,你就能像使用谷歌那樣搜索你的生活。

5.我們作爲網絡中的人,會進行自我追蹤,並且大多數人都會追蹤自己的生活。但是網絡上除了人,還有更多的事物,數以億計的事物也會追蹤自己。幾十年後,任何被生產出來的東西都將包含一塊能聯網的芯片。

6.一個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追蹤手段(KK列舉了25種):汽車活動、高速公路交通、拼車軟件、長途旅行、無人偵察機、郵政信件、公用設施、手機位置和通話記錄、民用攝像頭、商業和私人空間、智能家居、家居監控、互動設備、商場會員卡、電子零售商、國家稅務局、信用卡、電子錢包和電子銀行、人臉識別、網絡活動、社交媒體、搜索瀏覽器、流媒體服務、讀書、健康追蹤。

7.所有先前無法測量的東西都被量化、數字化,並且可以被追蹤。我們會持續追蹤自己,我們和朋友之間也會互相追蹤。企業和政府會對我們實行更多追蹤。50年後,無處不在的追蹤行爲將成爲常規。

8.比特與其他比特發生關聯時,價值就會提升。比特最低效的呈現方式就是單獨且直接地存在。沒有被複制、分享或是與其他比特相關聯的比特將是短命的。與其他比特關聯的比特將傾向於被更多地複製。就像自私的基因傾向於自我複製,比特也是如此。

9.今天我們被追蹤時會感到不適,是因爲我們不清楚誰在監督我們,以及他們知道多少信息。我們無法決定他們如何運用我們的信息。信息需要糾正時,我們無法向他們問責。他們記錄我們時,我們無法記錄他們。並且被監督能得到哪些好處並不明朗。彼此的關係是不平衡、不對稱的。無處不在的監督是必然的。因爲我們無法讓這個機制停止追蹤,我們只能讓人們之間的關係更對稱。

10.如果今天的社會媒體教會我們一些關於人類的東西,那就是人類分享的衝動勝過保持隱私的願望。

11.網絡讓如今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真正實現匿名,但它同時使得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實現匿名難上加難。在我見過的任何系統中,當匿名變成常態時,系統必然失敗。充斥匿名者的社羣要麼自行毀滅,要麼從完全匿名變成僞匿名狀態。就像微量元素一樣,匿名者永遠不應當被完全清除,但我們必須保持其數量儘可能接近於0。

12.在未來20年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我們追蹤和創造的所有信息,包括商業、教育、娛樂、科學、體育以及社會關係,等等,放到它們最原始的級別(即將信息解綁成更基本的成分)去理解。

13.無休止的追蹤是必然的,但只是一個開始。到了2020年,我們每年能製造540億個傳感器,它們散佈在全球,嵌入我們的車裏,覆蓋在我們身體上,監視着我們的家以及公共街道。這張傳感器之網將在未來10年裏產生“無限多級”字節的數據,其中每一個比特又能創造出雙倍數量的元比特(元比特是指由基礎數字信息衍生出來的關聯數字信息)。

提問(Questioning)

問題必然會越來越多;答案必然會越來越廉價;好的問題必然會越來越有價值。

1.每天都有過去不可能的事變得可能,並且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但,爲什麼是現在?是什麼打破了“可能”和“不可能”之間古老的界限?在我看來,如今發生的那些“不可能”的事都體現了一種更高級的新型結構。它們是大規模分享帶來的,更準確地說,是大規模合作和大量實時社會互動的結果。

2.人們改變社會交往方式的步伐纔剛剛啓動。超鏈接、無線局域網以及全球衛星定位服務事實上都是通過技術形成的連接關係,而這類創新剛剛開始,大多數有可能實現的最令人讚歎的交流方式還沒有被髮明。人類還處於發明真正的全球組織的初期階段。

3.大家都以爲人類是好戰的,但是,隨着解決社會衝突的新途徑在全球範圍內逐漸出現,我預測,有組織的戰爭對人們的吸引力以及它們的作用都會越來越弱。

4.技術的運作把我們拋向新的層級,開啓了一個由未知機遇和令人恐懼的選擇所構成的“新大陸”。全球規模的互動帶來的後果超出了人類可控的範圍。

5.我們向更高級以及更大規模的全球聯通邁進的速率是前所未見的。社會組織形式正朝着極端巨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以及極端快速(光速)的方向發生結構性轉變,捲入其中的人類將以新的方式互相聯通。

6.我們不想觀看整場球賽,只想看集錦中的集錦,或者說那些最精彩的移動、接球、跑位、射門以及踢球,越是難以置信,越是“不可能”做到,我們越想看。與此同時,最衰的失敗集錦則是另一種極致的呈現。

7.對於任意一條知識,你很容易就能得到一個反對觀點。任何一個事實都有它的反事實。互聯網的極端超鏈接屬性將讓這些反事實凸顯出來。有些反事實是荒唐的,有些勉強站得住腳,而有些是有理有據的。這就是知識之屏的詛咒:你不能依賴專家解決問題,因爲每個專家都有一個與其相對的反專家。因此,我所學到的任何東西都會遭到無處不在的反事實的侵蝕。在全球即時聯通的時代,我們對任何事情的把握反而變弱了。

8.這場名爲“互聯網”的清醒的夢同樣模糊了嚴肅的想法和娛樂的想法之間的界限,說得更直白些,上網時我們已經分不清自己是在工作還是在娛樂。有人認爲這場清醒的夢帶來了令人上癮的對時間的浪費。恰恰相反,我珍視對時間的“有益浪費”,它是創造力不可或缺的來源。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工作和娛樂的合併、嚴肅地思考和娛樂地思考的結合,是互聯網帶來的最偉大的創新之一。高度演化的先進社會的理念不就是使人們不再需要工作嗎?

9.計算機制造商思科(Cisco)估計,到2020年,互聯網上除了幾百億面屏幕還會有500億的各類設備。電子產業領域預計將有10億可穿戴的設備,用來追蹤我們的活動,並將數據加入“流”中。我們還能預計將有130億讓智能居家生活更有生氣的家用裝置,如Nest恆溫器。30億設備將被置入在線汽車。1000億的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將內置在諸如沃爾瑪超市貨架上的產品中。這就是物聯網,是我們製造的所有東西的夢想之地,也是實現不太可能的事情的新平臺。它是用數據建成的。

10.科學包含一個悖論。每個答案都會孕育至少兩個新問題,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應的問題也會更多。在科學工具的幫助下,如果知識真呈指數增長,我們應該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不斷髮現更大的未知領域。因此,雖然我們的知識量呈指數增長,但是問題的數量同樣會以指數級的更快速率增長。數學家會告訴你,兩條指數曲線之間逐漸拉開的差距本身就是指數級的。這個差距就是我們的無知,它正在呈指數增長。換句話說,科學作爲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沒有理由認爲這一點在未來會發生改變。沒有理由認爲這一點在未來會發生改變。一項技術或工具的顛覆性越強,它生成的問題越具有顛覆性。我們可以預計,人工智能、基因操控、量子計算這些近在咫尺的未來技術將接二連三地釋放新的重要問題,即我們從沒想過要問的問題。事實上,保險地說,我們還沒有問出最重要的一些問題。

11.我們正邁向每天詢問幾百個問題的未來生活。大多數問題和自己以及朋友相關。尋求答案的這種搜索將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奢侈品,而是全世界的必需品。我們很快就能用交談的口吻詢問“雲端”任何問題。

12.與如今的趨勢相反,答案將變得廉價,而問題會變得更有價值。一個到處都是超級智能答案的世界鼓勵人們對完美問題的追求。

13.夠生成答案的技術將繼續得到重視,以至於答案會變得即時、可靠、無所不在,並且幾乎免費。但是能夠幫助我們生成問題的技術將獲得更多青睞。引擎生成了不安於現狀的人類能夠探索的新領域、新產業、新品牌、新可能性以及“新大陸”,與此相隨,提問機器將會適時出現。

開始(Beginning)

我們僅僅處於人類互聯時代的開端,全球化心智(霍洛斯)必然開始,已然開始。

1.一個巨大的事物正在形成。它已經開始運行了30年,而開始的整個過程會持續一個世紀之久。我們把它叫做霍洛斯,或者是全球化心智。霍洛斯包括所有人的集體智能、所有機器的集體行爲、自然界的智能相結合形成的整體以及出現在這個整體中的任何行爲。這一切加起來就是霍洛斯。

2.我預計到2025年,地球上每個公民都將使用這個平臺(霍洛斯)。每個人都處在平臺之中,或者說,人人都是這個平臺。

3.我們正處在這個過程的開始,那個不連續的變化剛剛露出一些端倪。在新體系中,諸如中央集權以及統一性之類的舊文化力量會消失,而我在本書中描寫的分享、使用以及追蹤這類新的文化力量將主宰我們的機構和個人生活。當新階段逐漸穩固,這些新力量的影響將越來越大。有些人認爲我們分享的內容已經太多了,但其實大規模分享纔剛剛開始。我們從擁有權到使用權的過渡纔剛起步。各種各樣的“流”都還只是“涓涓小溪”。看上去我們已經被過度追蹤,然而未來幾十年內,我們被追蹤的程度將是現在的千倍;高度的知化會讓我們現在從事的最智能的事情看上去十分蠢笨。它同時會大大加速其他變化的進程。而這些轉變都不是最終的,只是一個生成過程的第一步。這是一個開始。

4.這幅正在顯現的關於超級有機體的畫面讓科學家們想到了“奇點”的概念。在流行文化中則有兩種版本:“硬奇點”和“軟奇點”。

硬奇點:未來將由超級智能的勝利所奠定(超級智能毀滅人類)。有人把這種智能稱爲我們“最後的發明”。考慮到各種因素,我認爲這個設想不太可能實現。

軟奇點:人工智能、機器人、過濾技術、追蹤技術以及我在書中列出的其他一切技術將會融合在一起,並且和人類結合,形成一種複雜的依存關係(超級智能與人類相融合,KK認爲軟奇點更有可能成爲現實)。

5.未來30年,霍洛斯將沿着與過去30年同樣的方向挺進,那就是:更多的流動、共享、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重混、過濾、知化、提問以及形成。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已經開始。當然,也僅僅是個開始。


凱文凱利是位趨勢大師、未來學家,是一位擅長娓娓道來的平靜智者。他很絮叨,總是飛快地、大量地給我們展示着未來,無論是《失控》還是《必然》。他也在慢慢地走路,他只是把他看到的告訴我們,不說對,也不說錯。而可貴的是,他的書裏,描述的不是像《黑鏡》所展示的那種科技毀滅感,而是處處充滿溫暖、人性與自由——這是我所感知到的理性智慧所能綻放出的最亮光芒之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