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的作用

    曾經有人對我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便是認真二字,而這兩個字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中不斷的盤旋,經過一段時間細細的思索,再加上重複的實驗,發現了在一定範圍內可以應用的教學及學習方法:重複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回顧我們的教學及學習過程,雖然有很多知識點在不斷的增加,然而更多的是在個性化基礎上年復一年的重複,尤其是在班級授課過程,學生初始能力具有極大的不同,面對此種情景,如何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特徵,只有尋找到班級內存在的規律,制定相應教學高級規則,從而使我們的措施能夠適用於大部分的人。作爲語文老師,更多的是站在語文的學科上與大家進行探討,語文學習內容豐富而雜亂,若是沒有相應的學習體系,是很難在語文學習中更進一步,當然在漢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理解力方面隨着年齡的增長亦是不斷提升,所以會發現一個現象,很多不喜歡學習的學生很喜歡語文,因爲他們覺得自己學習語文很簡單,其他科目例如數學如果自己不努力,成績會非常差,然而語文卻不是如此,若是不努力,語文依舊會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對他們來說收穫感更大,但中等學生卻不喜歡語文,覺得已經很努力的學習語文,需要背誦很多內容,但是依舊沒有辦法大跨步的提高語文水平,這種很有意思的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學習體系建構對學習的重要性,然而體系的建構對於理解力和基礎不好的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唯一比較簡單且容易操作的便是重複。

   例如曾經我有一個學生,他在其他老師那裏學習已經學習過很長時間的閱讀理解,然而在我們第一節課上,我認真的分析了他的做題,很難想象他是一個學習閱讀理解很長時間的孩子,雖然能夠看出來他有一定的答題步驟,然而關於格式的細節,他根本不能夠清晰的體現出來,好像就是在套公式,而這些公式他已經記的混亂了,將賞析句子的答題格式回答在了段落中,這種答題格式的融合原因在於他不理解這些題目回答的側重點,以及對自己所學習過的知識瞭解並不是很清晰。在之後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他的吸收能力,以及個性特徵,我對他採取了三層教學目標的設計,第一層便是先了解知識體系,用了四到五節課將大型知識點過一遍之後,便讓他每天閱讀筆記,第一週不要求背誦,僅僅熟悉,第二週會脫離筆記進行默寫,同時能夠在做題時候找出相對應的答題技巧,第三週開始自己給我講解一道題目的思考步驟:題目的考點,尋找相對應的答題技巧,利用答題技巧來分析文章。

    大約一個月後,學生已經熟練的使用這些知識點,並且在做題過程中能夠爲老師講解相對應的技巧,便會進入第二層,不斷的熟悉閱讀理解中相對應的一些答題詞語,具體學習方法和之前相似,依舊是每天閱讀筆記;最後進入第三層,去體會文章的細節感情,總結出來相應的人物形象及主旨詞語,自己每次做題便會總結,這樣逐層遞進,學習對象雖然不同,但是方法一直不變,便是重複他所學習過的內容,在最後這個孩子便能夠爲老師講解題目,甚至在遇到相關的文章時候會自己去思考,與剛接觸這個孩子時候那些惰性的習慣相比,無論是思維上,還是行爲上都有巨大的改變,因此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重複重要性。

    通過這幾天的教學,發現學生的特性雖然不同,但是其實在他們這個年紀,他們的初始理解能力雖然有所區分,但在生理上並不是很大,正如某些學生對語文的看法一樣,我們可以利用重複的作用來不斷的讓這些孩子加深知識印象,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我們本身也需要不斷的重複,重複講解以及重複教導提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