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雙髻山

雙髻山位於尤溪縣城北面,爲縣治龍脈太祖山,因山頂雙峯聳立,狀如仙子雙髻,因而得名。在堪輿學中,將山脈統稱爲地理中的龍,取山脈走勢如龍飛舞之意。龍因水而止,龍止則氣聚,便爲風水寶地。雙髻山向西南一路蜿蜒曲折,至青印溪而止,結爲文山,縣署在文山腳下,故稱雙髻山爲縣治龍脈太祖山。朱熹的叔叔朱槔隨兄朱松入閩後,便定居在尤溪,留有一首詠梅詩:“一月尤溪煙雨濃,玉梅渾作玉人逢。江南他日摘香處,莫忘雲間雙髻峯。”在詩中,朱槔把雙髻山視爲尤溪的代名詞。

晴日早晨,在尤溪縣城閩中大橋上往東北向遠眺,最遠處一山二峯,一輪紅日高懸上空,是爲古代尤溪十景之“雙峯掛日”也。此山即雙髻山,西峯海拔1153米,東峯海拔1141米。因是縣城目之所極最高峯,自然成爲登山愛好者的重點選擇。

登山不但可滿足人的征服慾望,還能培育積極向上的動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登雙髻山可選擇從梅仙鎮小蕉村出發,順着小蕉往縣城的古道走三四公里,沿着山脊而上,便可登上雙髻峯頂。經友人倡議,選一立秋後的晴日,聚一羣志同道合者,便從小蕉向雙髻峯進發。

小蕉往縣城的古道已少人行走,路上積滿落葉,與滿目的蒼翠形成蕭瑟與生意的對比。在一些地段,還可發現用石頭砌築的古官道,據同行介紹,沿着古官道可通往延平。有人戲稱,古官道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經此一提,我彷彿看見八百年前一個行色匆匆的青年沿着古官道踽踽而行,青年望見巖崖陡立、挺拔巍偉的雙髻山寫下了一首詩:“絕壑藤蘿貯翠煙,水聲幽咽亂峯前。行人但說青山好,腸斷雲間雙髻仙。”這位青年便是朱熹,詩中“雲間雙髻仙”與朱槔詩中的“雲間雙髻峯”如出一轍。此時的朱熹同安主簿任滿,順道首次回到闊別多年的尤溪,他拜訪了叔叔朱槔後返回崇安,“腸斷”一詞體現了朱熹與故鄉及親人相見分離後複雜的心情。

金秋時節的山林,盛產各種蘑菇,紅白黃紫,顏色各異,大小高矮,形態分殊。同行中有懂得辨別是否可食的,自是採得不亦樂乎。山林地表鋪滿一層層枯枝敗葉,走在上面沙沙作響,又如同踩着海綿般柔軟舒適。

順着山脊越往上走山路越陡,其實所謂山路就是山脊頂部,只是登山的人多了,形成一條不甚明顯的若有似無的山路。山的頂部多石頭,不適喬木生長,倒長滿了猴頭杜鵑,若是5月登上山來,定是一片燦爛若錦的杜鵑花海,這個時節到來,猴頭杜鵑顯得更加高挑清瘦。終於在一山脊處,透過樹叢,雙髻雙峯就在眼前,山路也益加陡峭,切實體驗一回“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感受。

幾經週轉,終於登頂東峯,峯頂略顯擁擠,約十平方米大小,多幾個人就站不下了。站在峯頂南眺,山脈一路逶迤龍行,埔頭園、縣城區、紅土地依稀可辨。北望遠處可見挺拔直立的倒排巖,而西峯則近在咫尺了。大家拍照留念後,即向西峯進軍。人在興奮時,腳步也顯得輕盈,約莫十分鐘,大家就登上山巔。兩峯頂部極相似,所不同者,西峯頂有測量標示,立有嚴禁破壞的警示牌。

在西峯山頂,大家歡快地說笑交談、合影留念。此時,我既有“山高登頂人爲峯”的豪邁,也有幾分征服高山後的落寞。人有時往往這樣,一直嚮往一直追求的一個目標突然實現了,一時突然沒有了目標,所謂“繁華過後盡是落寞”。許是一路辛勞,時間也已近午,飢餓打斷了我的遐想,填飽肚子纔是眼前的要事。肚子餓的不只我一個,有人喊着下山找一個涼快的地方喫午飯,大家相呼着下了山。

在兩峯交接處,幾棵雜木撐起一片陰涼地塊,地上鋪就一層厚厚樹葉,大家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倚着樹幹,掏出自備的乾糧、稀飯、包子、水果,大嚼特嚼起來。這次見證了專業登山隊員的專業設備,就在我們用餐的時候,他們迅速地架起了鍋,點起了火,燒開了水,放下了面,很快一鍋香氣四溢的紅菇麪條就煮好了,留下我們在旁邊用眼神表達着“羨慕嫉妒恨”。

氣人的還不只這些,順原路返回後,專業登山隊員還朝我們扔下一句話:“在你們眼裏,我們應該是跋山涉水如履平地。”雖然有點牙根癢癢的,但戶外登山探險確實要有專業登山隊員同伴。如有機會,應該與雙髻山還有一次約會,時間就定在五月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