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刻意練習的三重境界

N 年前,「一萬小時法則」開始流行。最初次讀這個理論,我的第一感覺是——

1.我早就知道。

2.我感到震撼。

我早就知道,是因爲它講的無非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我感到震撼,是因爲「一萬小時法則」「十年法則」量化了時間的價值。假設一個人每天花3個小時練習鋼琴,風雨不動,假日無休,那麼他需要將近10年時間達到10000小時的練習時間,才能成爲鋼琴大師。時間當真是一位智者,它用一視同仁的耐心與每個人進行博弈,無論你是否堅持,它卻始終淡定自若——而且,沒有人可以在它面前撒謊。

很多人說一萬小時法則是心靈雞湯,它只是套了個理論的外殼在說着持續不斷的努力可以收穫成功的道理。我認爲,對於一萬小時法則瞭解不深的人,把它當做雞湯挺好的,很勵志。我現在對雞湯的態度有所改善:好的雞湯可以喝一喝。所以,淺觀者只需要瞭解第一重境界就好:

一萬小時法則境界①·雞湯界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經歷了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訓練。

另外再附送一句「手機鎖屏壁紙系」濃湯: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哈佛圖書館訓言

我還是那個觀點,如果一句雞湯可以激勵一個人落實到行動中去,那這碗雞湯就是好的,值得一飲。

一萬小時法則境界②·理論界

如果說只有一句雞湯不能打動你放下手機扎進一萬小時的磨練中去,那說明你可能是個具備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少年(或者你只是想看看我裝逼不成怎麼死的),那你需要了解一下一萬小時法則的理論結構。

先拋一個公式和一個圖證明我是認真的。

精深練習×一萬小時=世界級技能

一萬小時法則示意圖

從上面這個圖可以看出,一萬小時法則的理論核心是三部分:精深練習,激情,伯樂。

精深練習是一萬小時法則的核心,精深練習又叫刻意練習,它最早是由K. Anders Ericsson提出,包含三個要素。

1.目標。

2.錯誤。

3.方法論。

精深練習需要設定一個稍稍超過自己現有能力的目標:設定努力的目標靶。盲目受挫毫無幫助,實現目標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精深練習需要犯錯,纔可以轉化爲技能。你必須犯錯誤,並關注這些錯誤,這些錯誤所帶給你的進步超過了你的想象。我們總說實踐出真知,其實,實踐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然後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

精深練習和普通練習不同。它有自己的方法論,可以歸結爲三點:組塊化,重複,思考。這是精深練習的三大祕技。

組塊化。其實就是分解動作。想要在某一領域出類拔萃,你就必須有分解並掌握基本動作的能力。

重複。這個好理解,就是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一個人每天能進行多久的精深練習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比如每天只能練習3至5小時。一旦離開了精深練習區,可能還不如停止練習。

思考。練習之前,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次練習的目標?你有沒有看看教程或者視頻,邊看邊想?你有沒有認真感受和總結每一次練習的成功之處和偏頗之處?不要做機械的練習,那沒有用。一定要學會思考。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你現在正在研讀一萬小時法則的理論,也正是在做思考的工作,這會使你在具體的精深練習領域更有效率。

要達到一萬小時的精深練習絕非易事,所以我們必須尋求於激情的助力。只有持續不斷的激情,才能讓一個人產生長時間精深練習的動力。激情,是由信號觸發的。未來的歸屬感與安全感是兩個有力的原始信號;此外,羣體感知是觸發潛意識的扳機。

伯樂指的是好的導師。好的導師在以下兩方面有巨大作用:

1.給予你額外的激情,或觸發激情的信號。

2.使你的精深練習更加高效(比如輔助設定目標,指出錯誤,做正確的示範等等)。

好了,再回頭看一眼那個公式和那張圖,這就是一萬小時法則的理論要點。

一萬小時法則境界③·生理界

理論自有其立論的基礎。所有關於人心理層面的問題,都應回到人體生理層面進行探究。

關於一萬小時法則的生理解釋很有意思,它的關鍵字是:髓鞘質。我彙總了書中的理論要點,然後舉一個例子解釋一下。

髓鞘質是包裹在神經通路外側的一層絕緣物質,當練習用到某部分神經通路時,這部分的髓鞘質就會生長起來,把神經通路和外界絕緣。練習得越多,絕緣層越厚,通路中的信息傳遞速度就越快。

當我們開啓神經迴路的方式正確(練習正確的揮棒姿勢或者彈鋼琴)時,髓鞘質就給神經迴路包裹上絕緣體,髓鞘質越厚,絕緣性就越強,我們的動作和思維就越加精確和敏捷。

世上絕少有真正的一蹴而就的天才,所謂天才大都是通過精深練習不斷的加強神經迴路的髓鞘質而成就的。

簡單來說,越根深蒂固的習慣在人的神經系統中就被越深厚的髓鞘質包裹。一個人的行爲習慣類似一條線路,而髓鞘質就是包裹這條線路的絕緣材料。隨着精深練習的不斷堅持,這個包裹物會越來越厚,最終成爲“天才”的天賦。

這種生理機制只鍾情行動:真真實實的電流脈衝傳過神經纖維。它鍾情堅持重複。

髓鞘質無法逆轉。髓鞘質化就像鋪路,只朝一個方向前進。一旦技能迴路包裹上了絕緣體,你就無法去除這層絕緣體(除非年齡或疾病)。這就是爲什麼習慣很難打破。改變舊習慣的唯一辦法是重複新動作以養成新習慣。

髓鞘質是在終生都會生長的,雖然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逐漸解體,但是持續不斷的練習會維護其存在的穩定。

DHA脂肪酸,是合成髓鞘質的原料。

聰明=腦中有效的髓鞘質迴路多。

所以你知道了:

目標的價值在於揭示髓鞘質迴路終點,以便隨時修正髓鞘質迴路前進的方向。

錯誤的價值在於,要想使技能迴路達到最佳狀態,必須先找到次佳位置;你得慢慢地教育自己的髓鞘質迴路。

我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髓鞘質迴路,這個例子也來自於書中。一些參加過伊拉克戰爭的美國士兵聽見某些動靜(比如汽車逆火、腳步聲)就會觸發痛苦的戰爭回憶,使其神經衰弱。這種病症被稱爲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TSD本質就是一個神經迴路。我們知道,髓鞘質無法逆轉——刻意迴避這些聲音有用嗎?沒用。而每一次痛苦回憶的觸發,都是在加強這條迴路。

那怎麼辦呢?

“虛擬伊拉克”利用類似於電腦遊戲的軟件生動再現當時的災難場面,包括氣味、聲音、感覺,讓病人再次經歷創傷。這樣做是爲了刻意重溫回憶,削弱它對病人的影響,治療師稱這項技術爲“延遲暴露療法(PET)”。

PTSD的生理解釋在於,髓鞘質一旦構建了迴路,你便無法拆除它;努力迴避痛苦回憶不可能使這條迴路消失,它永遠在那裏。解決它的有效辦法是,再建立一條新的迴路——這條迴路是容忍痛苦記憶的迴路。你不斷刻意去回憶這些痛苦記憶,不斷練習如何面對這些痛苦回憶,會使這條迴路粗壯起來。這就是所謂的PET,延時暴露療法。

我們直觀地去領悟一下:正視和直面通常都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而正視和直面的生理學解釋就是,重新構建一條髓鞘質迴路。

我認識很多喜歡看恐怖片和血腥片的朋友,我們還經常一起討論這些東西。就我的觀察,這些人的心理穩定程度可能比大部分人都好。這也可以從髓鞘質迴路理論中得到解釋。

一萬小時法則,就是在建立一條越來越精準的髓鞘質迴路。我願意相信科比不是天才,他的成功源於他的努力:他比別人每多投一次籃,就讓自己的髓鞘質迴路多加固了一分。

彩蛋一:書摘和思考

1. 我一直認爲,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別不大,不同的只是熱情和努力。 ——查爾斯·達爾文

2. 注意,天才是存在的,他們天生具有強烈無比的對於進步的渴望。【我們必須承認,普通人並沒有,大部分人只是認爲自己有。】

3. 高動機語言並不能激勵人。【泛泛的、不夠具體的表揚並不能激勵人。我說“你這首歌唱得真好”,不如說“你最後這個顫音唱得太完美了”更能讓你愉悅。】

4. 確保每個細節都朝着同一個目標。【在你的一萬小時計劃中,或者在你爲別人設定的訓練方案中,請確保這一點。】

5. 不要期望一下子取得大幅度的進步。試着每天進步一小點。這是必經之路,而一旦開始進步,就會持續前進。

6. 教師就是爲了逐步淡出。——托馬斯·卡拉瑟斯

7. “請告訴我們您遇到的問題,這樣我們可以同心協力解決它。”這是豐田國際的主席張富士夫對一位剛做完一個項目成績彙報的經理說的話。

【企業人首先應該關注問題,而非成績。關注問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第一,無論一件事情你做得再漂亮,總有問題;事情發生後先想有什麼問題,這容易觸發有價值的積極思考——試圖提出問題無論何時都是需要思考才能完成的(大部分員工,都不願意去主動思考,而聚焦問題的議事策略會明顯改善這一點)。第二,找到了問題,就會去設計解決方案。第一套解決方案大部分時候是無效的、不會被最終採納的,但這正是觸發精深練習的關鍵。想想你是如何學會騎自行車的——只有犯錯纔是通向高效的最優路徑。

我們通常會感覺到,絕大部分“第一套方案”都很爛,這通常會讓我們覺得提出第一套方案的那個人很差勁,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千萬不要輕視髓鞘質的力量——髓鞘質的存在使人成爲最擅長改進和迭代的物種。

“問題”和“第一套爛方案”的最大價值是什麼?他們觸發了個人思考的扳機。】

8. 卡羅爾·德維克是研究動機的心理學家,她常說,世界上爲人父母該做的所有事情可以概括成簡單的兩件:留心你的孩子着迷於什麼事情,並且表揚他們的努力。

彩蛋二:Ericsson和刻意練習

20世紀70年代中期,K. Anders Ericsson在瑞典皇家工學院學習心理學。當時,心理學領域正處於尷尬的過渡時期,分裂出兩大背道而馳的思想流派:一方面是弗洛伊德與他提出的如幽靈般壓抑的潛意識本能;另一方面是目光堅毅的行爲主義學派倡導的運動,宣稱人類體內的心理過程是不可知的,人體只是比輸入輸出的數據採集過程稍微複雜一點而已。但是,心理學世界正處於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認知革命正在深入英美國家的高校。新運動由一羣身份各異的學者推動,有心理學家、人工智能專家、神經學家,他們認爲人類大腦的內部運作既不是不可知的,也不是由神話般的潛意識本能控制,而是由一臺在進化中形成的“電腦”操控。

Ericsson與該領域的同事們一起奠定了一萬小時法則的基礎理論。其核心原則就是一項統計數據:任何領域的任何專家都要經過10 000小時專心致志地練習,他稱之爲“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我們發起了一個小衆羣名字叫“刻意讀書”,最初的想法和這個理論有莫大關聯。關於Ericsson和刻意練習理論,我以後還會不止一次提到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