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陽光般的溫暖去觸碰孩子柔弱的心靈

文/李衛星

一個教育者,如果心裏充滿愛,用一顆溫暖的心去對待孩子的一切,就等於敲開了孩子的心靈之門,觸摸到了教育的靈魂。

教育是生命溫暖生命、精神培植精神的事業,其效果好壞不在於學校安排多少課程、教學設施有多先進,學校走廊上、教室裏懸掛多少名言警句,教師佈置了多少作業、考試得了多少分;亦不在於父母給孩子報了多少課外輔導班,家裏準備了多少參考書……而在於每一位教育者以豐富的內心情感去指引和感召孩子。

很多時候,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好的辦法,溫暖,就是最簡單卻最好的辦法。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伴隨着夢想,守望着信念,就有永遠的源頭活水。也許我們無法抵達“碰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至高境界,但我們至少能做到心中有孩子,心中有溫暖,讓每個孩子的喜悅和苦惱敲打我們的心,喚起我們對生命的敬畏與思考。

孩子的成長就像身體的成長,不聽話、叛逆、頂撞……其實就像偶爾小恙。身體就像孩子,孩子就像身體,很多人想的到卻難以做到。善待、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教育走出迷途的必然選擇。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孩子的天性也如此,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個體的差異。而我們教育者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尋找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對於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孩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實現未來的人生價值,獲取屬於他的成功。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勵,再鼓勵!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就去鼓勵,剩下的一切則交給他自己——讓孩子做自己的事。

如果我們不能包容、善待孩子,就等同於自虐狂;控制孩子自然、自由的生長,壓抑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就等同於古代用裹腳布捆住自己的腳,導致腳的畸形。

我們每個人都有感情,孩子也不例外。做爲教育者,我們首先要打開自己的心門,然後用自己的心靈喚醒孩子的心靈,心靈之門若是關閉的,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黑暗,只有心與心想通互融,真正讓孩子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心生感動,他們才能在心靈的碰撞中獲得成長。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諄諄教導我們:“教育,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因爲孩子的心靈是柔弱的,如果一開始的成長就是一面佈滿了漏洞的牆,他們也許需要用一生去修復那些傷害。

從本源上講,教育就是用心靈去感應、孕育、溫暖另外一顆心靈,讓孩子的心靈充滿溫暖與陽光。

真心,纔可以“潤物細無聲”;真心,才能讓孩子感到你真的在乎他,那麼他纔不會對你失望;真心,才能把你的精神能量滲透到孩子的心田裏,喚起孩子內心的溫暖與熱情,從而引導孩子潛在能量的釋放;真心,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師道尊嚴,要站在太陽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陽,爲孩子自然生長播種希望;真心,意味着需要我們順應心性,傾聽自己的聲音。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不忘記拾掇起每一個讓自己成長,讓自己頓悟的教育浪花,來豐盈自己瘦弱的精神。

讀書,永遠在路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