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执着求取的东西,涌现的情绪,都在帮助我们看见内心的缺失

【日知录】执着求取的东西,涌现的情绪,都在帮助我们看见内心的缺失


今天来聊聊“程度”这个话题吧。


缘起于前几天的某个清晨,出门时候需要将一些放过期的东西拿去垃圾回收处,在去的路上涌现一个想法——


这里将要丢弃的每个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想要的,而丢弃的原因其实是当时同时拥有的太多,或者东西放在那里,每次回来都是吃饱了的状态,以至于自己并没有多少动力和能力再去吃那些原本喜欢的东西。


最终的结果是,即使那些东西自己喜欢,也仍旧无可奈何地放过期,最终需要扔掉。


类似的感受,在前天晚上的聚餐中也有——


平日里喜欢的东西,上来许多,但是吃着吃着吃饱了,还剩下的,即使真的喜欢,也没有能力和动力再去吃,最后的结果,似乎也只能是扔掉,即使很无奈。


这两段体验让我不禁浮现出朋友以前的一句话——


“诚意多了诚意就贱了。”


窃以为当时这句话是说给我听的。


因为彼时我对大家都属于那种友好状态,而最终其实结果并未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当朋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恍然发现了一些原因。


最开始诚意待人是在补足稀缺,但是当到了一定程度后大家的敏感度就下降了,也就逐渐无感。


用科学的视角来理解,可能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最开始的20%内容占据了整个体验的80%的权重。


当然,聊这个不是为了研究科学原理,而是经由此种原理,作为一个特别的视角来做自我和他人的觉察。


事实上确实也给我很多思考,可以分成两个纬度,虽然本质上我觉得是一样的。


第一个纬度是指向自身的,“越求取,越匮乏。”


大意可以理解为,你越在意,越希望获得的东西,无论是实质的物还是虚拟的内容,本质上对应的都是内心的某种匮乏。


且越执着,其匮乏感越强。


带着这个视角去审视过往,其实会发现个人对食物、图书、亲密关系的在意与求取,核心指向的都是过往的极度匮乏。


第二个纬度指向的是他人,“强烈反应的背后是某种缺失。”


最开始其实也是来自于自身的觉察。


我是一个十分在意他人评价的人,一些好的评价会特别欣喜,而一点点的负反馈对以前的我也会有着极大“杀伤力”。


后来去觉察的时候会发现因为过往基本活在“好评价可以过得好,坏评价过得不好”,这是家庭环境带来的信念内置。


而当自己慢慢开始有更多内在认可的时候,别人的一些负反馈渐渐不那么容易让自己起反应。


当这个视角同构迁移到别人身上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的情绪反应点不同,对应的,其实能够看见对方“有漏”的地方在哪里。


当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反应可能不是指向当下,而是指向那个有漏洞的地方时,其实会更容易多一些平和。


因为自己以往的体验是,其实大部分的情绪是在做投射,并非真的对当下,对这个人的不满。


这些论述,更多是打开一个视角看自己和他人,去发现更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期待我们拥有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整个生命。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