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真實的自己沒辦法讓所有人喜歡,但至少可以讓自己自在呼吸

【日知錄】真實的自己沒辦法讓所有人喜歡,但至少可以讓自己自在呼吸


今天閒聊幾句,關於擁有與失去的話題。


想起這麼一句話,“你擁有一個東西的時候,也同時被擁有了。”


比這話更爲大家所知的,可能是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中的話語——


“不是人類馴化了小麥,而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會聊到這句話是因爲今天看書時候遇見這麼一段話,覺得頗受觸動——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追求躍遷式的成長,最黃金的時間也就是職業生涯的早期——在那個時期,你可能孑然一身,出身低微,也沒什麼可失去的,無論是付出些代價還是承擔些風險,對你而言都不是成本很高的決定。”


原文引用自黃有璨的新書《非線性成長》。


這段話引起我思考的是“沒什麼可失去的”反而有機會去追求些更大的可能。


但我們一路走來其實是不斷擁有的過程,按說這些擁有讓我們更加自在從容地生活工作,但是從實際意義上來看,至少不是所有的擁有都是一種好的獲得。


嚴謹一點的話,可能就是說,有的擁有,在我們追求一些東西的時候會限制我們。


比如,關於人設,關於個人標籤。


以我自身而言,聽得比較多的大概是“小逸是個寶藏男孩”“溫暖善良”。


較長時間裏這些都給我一些正向的能量支持,可是慢慢地我發現,這些東西有時候也是對我的一種束縛。


倘若我沒辦法響應支持他人時,會天然覺得,誒,這不是我。


倘若自己有情緒對人發火,或者有世俗慾望與想法,有仇恨等等表現時,似乎我就不是溫暖善良的了。


而潛在的擔心是,如果我不是大家認爲的那樣子的人了,大家還會喜歡我嗎?


最開始很難求證,因爲並不敢邁過那些邊界,所以只能逼迫、壓抑自己。


最終的結果就是,自己其實並不開心,更甚者說,其實一直活在恐懼中。


我特別怕因爲自己的某些言行而被人說“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無論對方是有意的還是玩笑的,我很難接得住這種話語。


類似的標籤還有——


“小逸是個細心的人……”


“小逸是個很能替他人考慮的人……”


“小逸是個發光的人……”


所有這些,都曾在一段時間內支持着我,給我力量。


但是慢慢地,我都發現,這些曾經美好的東西,對我而言成了枷鎖。


因爲我在不斷逼自己符合這個標籤,而不允許自己做自己本心想做的事兒。


我在想,這是我想要的嗎?


好像不是。


我想,有限的人生,不該因爲這些別人的評價與標籤而束縛住自己。


經歷了一些事再來審視這些東西,忽然想到一個不錯的隱喻,幫助我可以從另一個視角來理解這些東西與這些變化。


標籤恰似衣服,有時候我們穿某些衣服大家覺得特別好看,可能我們自己也覺得確實特別好看,於是我們就常常穿着這些衣服生活工作學習。


可是慢慢地,我們在變化,在成長,就像十八歲的我們穿不上八歲時候的衣服一樣,以往適合的好看的衣服現在已經沒辦法再穿了,這時候要做的是換適合當下自己的衣服。


標籤,恐怕也如是。


世殊時異,人與事都變得不一樣,過去適合的標籤也應當與時俱進,我們統一的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適合的,現在未必適合了。


當然,在這個比喻中,其實還有兩層隱喻。


我們穿衣服,大部分時候也都是“女爲悅己者容”的感覺,即,我們仍舊大多數時候在追求外在的認同。


我想,最好的狀態也許是,遵從自己的節奏,想怎麼穿就怎麼穿,怎麼舒服怎麼來。


當然,畢竟我們繞不開社會評價體系,所以也許我們能做的,也許是在場合與人外在評價體系,和自己內心評價體系之下做地一種平衡。


言至於此,於我而言,我希望今後的旅途中,能夠正視標籤。


知道什麼時候是好的,適合的,也有勇氣拿掉這些標籤,換上新的標籤。


而最終一切地指向都是引導我成爲一個真實的人。


也許沒辦法讓所有人滿意,但是,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通達。


再說了,爲什麼要追求讓所有人滿意呢?


畢竟,其實無論我怎麼做一定都會有人不喜歡的。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


以上,諸君共勉,思之行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