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8):实际应用第二步:结构化分析,得出解决方案

金字塔原理的实际应用第二步:结构化分析。

所谓结构化,就是按一定规律去分析问题的方法,是金字塔原理的一种应用。

比如说二氧化碳的碳,这种元素既可以构成璀璨夺目,质地坚硬的钻石,也可以构成质地柔软、用作铅笔书写的石墨,但其实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属于碳单质。

两者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这造成了两者的外观、用途甚至价值天差地别。

其实我们解决问题也是如此,不同的结构意味着不同的思维,这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那么,结构化分析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它主要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和提出方案。

第一阶段,收集信息。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收集信息谁不会呢?我们从小就习惯获取外界信息,这没什么特别的。

但如果真的这样想,或许会在这个阶段吃苦头。因为小时候学习上的问题,和长大后处理实际问题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当学生时,哪道题不会做,我们去书上找就行,毕竟读来读去,都是那么基本教材。

可要是在工作中,老板想让我们打听到某个作家的联系方式,我们应该到哪里去找呢?电话本吗?这显然不太可能。

所以收集信息,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要收集到真实有用的信息,难度就更大了。

不过,金字塔原理为收集信息提供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假设法。

就是说,我们在收集信息前,可以提前进入“得出结论”这个阶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先假设一个结论,然后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收集信息。

比如那个找作家电话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假设,我们自己就是那个作家。那么作为作家,我平常会去做什么呢?写作。写什么东西,写给谁看呢?写书,或者写文章发在网上给读者看。

这一下就有方向了,写书,就要联系出版社、图书公司这些相关方;在网上写文章,多半会有自媒体账号,往这两个方向找,多半就能找到这位作家的联系方式。

说完第一阶段,再说说第二、第三阶段,描述发现并得出结论。这两个阶段,其实就和我们上节课说到的逻辑分析类似,针对们找到的信息,选择合适的逻辑框架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简单明了的核心结论。

回到“西瓜卖不出去”的例子。

如果用时间逻辑,分析“卖西瓜”问题,想要卖出西瓜的店家可以调查,卖西瓜前,进货的渠道是否正规,西瓜的种类怎么样,品质好不好?

也可以看看,卖西瓜时,店里是怎样陈列的、西瓜如何保鲜、是不是有试吃等情况。还可以观察,卖西瓜后,如果西瓜有问题,是不是能够退换。

如果使用结构逻辑,店家可以把卖西瓜的销量问题,横向分成两个部分,店家自身的问题和西瓜本身的问题,然后按这两方面,一步步向下细分,看看店家和西瓜分别存在哪些问题。

第四个阶段,提出方案。在这个阶段,金字塔原理要求我们提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做什么?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做什么?

思考这两个问题,就像在一张纸上画出两个圆圈,两个圆重叠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方案。假设我们刚才“卖西瓜”的案例中得到了结论:西瓜的品质不好,导致西瓜销量下降。

那么要是店家想把西瓜卖出去,他应该做什么呢?方法其实很简单:一,批发高品质的西瓜。二,降低销售价格。三,注意西瓜保鲜。
可光想到了方法还不够,店家还应该再想想:到底哪个方法更合算。

显然,最简单易行的,肯定是注意西瓜保鲜。其次是降低价格,提升西瓜的相对质量。

而最差的方案就是批发高品质的西瓜,这是因为,由于店铺前期的销量比较差,所以现金可能不够,如果贸然的大量引进高品质西瓜,很可能让原本就“萧条”的店铺雪上加霜,增加经营的成本。

当店家完成这第二步的四个阶段的思考后,也将得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西瓜的产量一定会有不小的提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