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我是誰|爲什麼我的世界容易忽視他人的情緒?

【日知錄】我是誰|爲什麼我的世界容易忽視他人的情緒?


今天也是聊聊“我是誰“的一天。


今天的切口是感性和理性。


也是來自於外在的反饋評價,大致如下——


①雖然和你聊天時你一直保持微笑,但是依舊能夠感受到你極強的理性分析。


②好像你的世界裏沒有情緒,更確切地說,和你在一起,你似乎很難感受到,或者照顧到對方的情緒,對方很多東西在你那裏都容易直接進行理性分析。


③每次和你聊天你總能很快理順思路,把我不知道的地方點出來。


一共三種反饋,前兩個是中性和偏負向的,第三個是正向的。


到這裏要先說的一個點來自於之前和朋友做優勢測評後的解讀——


我排名第一的優勢是“思維”。


這個優勢如果應用得當,那可能就是③的評價,在朋友有問題來諮詢的時候,我總是可以快速反映出對方的問題點,這時候的“思維如刀”是對問題的直擊要害,所以朋友有困擾的時候會傾向於找我。


不過在實際覺察中,我習慣於頻繁,乃至過渡使用這個優勢。


即,哪怕是平常,我的底色也是伴隨着理性分析,對遇見的很多東西都會去解構,所以會有①的評價。


至於①,往往是在關係中,對方情緒湧現的時候,許多時候我直接會分析並點出情緒源,而不是先安慰情緒,等對方狀態穩定後再開始理性分析。


所以處於①中的我,有時候給人極度的理智,理智到冰冷,就像“機器人”、“分析程序”。


寫到這裏其實會好奇去探究這種模式背後的隱藏經歷。


因爲畢竟一個人是過往無數偏好與選擇的結果。


接受到上述三種反饋,在回溯過往時,我大概抽出了兩段關鍵範式經歷。


第一段算是塑造了優勢,以及,原初起點其實解釋了爲什麼我容易忽視情緒。


事情大概自09年起,剛上初一,遇見大家的排擠,家人靠不住,有很多情緒不敢說,“說了也沒用”,於是只能自己扛。


那時候開始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有情緒就會記錄,通過自由書寫的形式排解情緒,寫完就分析情緒,自言自語。


後來,“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維並分析解構”成了我的底層習慣,算算時間得有12年了,所以很自然把“思維”訓練成了核心優勢。


而在記錄分析的過程中,其實很多時候是“剝離”的,即理性和感性情緒是有主客體之分的,情緒是我的分析對象,我沒有和它在一起。


另外就是我剛纔說的,“說了也沒用”,兩者結合,情緒在我這裏成了完全獨立甚至無用的客體。


想想一個人不重視自己的情緒體驗,習慣用理性分析情緒,很難說能夠重視別人的情緒體驗。


第二段經歷要再往前一點,我覺得說初中那會兒之所以覺得和家裏說了也沒用也是因爲這種經歷。


大概就是,小學階段挨各種大罵是沒有任何辯解機會的,甚至哭泣本身也是不被允許的。


聽過最多的話就是,“閉嘴不許哭,你再哭我打得更狠”。


最開始出於本能,自然控制不住,但是多打幾次就收住了。


這種基於極度恐懼而壓抑情緒的方式,形成的底層信念就是,“情緒不僅無用,還是有害的”,我自己習慣壓抑情緒到忽視情緒,連帶着,把別人的情緒也給忽略了。


某種程度上,因爲這樣的經歷,其實我的情緒感知能力和悅納能力是被廢掉了的。


不允許自己有情緒,有也會抽離出來純理性分析,這套組合拳這麼多年走下來,對自己都這麼狠了,怎麼可能對別人照顧得到呢?


自然,慢慢看見這個範式,並且通過一些手段在拿回情緒感知能力,也在訓練自己適當接納情緒。


從看見並接納自己的情緒開始,慢慢學會看見並能照顧關係中的人的情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上,諸君共勉,思之行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