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打卡】第188天/原因?目的?

再怎麼“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做一個“原因論”的人,我們更多的去追索爲什麼,做一個“目的論”的人,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思考“如何做”。

不是拋卻原因分析,而是基於客觀分析,尋找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纔有價值。

我曾因爲自己某次競爭失敗而耿耿於懷,久久陷入“爲什麼”的思考漩渦裏。後來我把問題理順,然後告訴自己:演講、談吐、處事方面,你需要改變。

雖然還是會衝動,但是問題來了比以前情緒控制的更好了。我努力看了幾本關於演講的書籍,希望自己能夠有所突破,後來也真的大有進益。

這一次的失敗讓我收穫了很多,後來我發現自己的每次成長都和失敗相關。我會思考哪些方面出了問題,但又不拘泥於此,更多的是思考“以後如何做”。這纔是我進步的關鍵。

所以,我不會全盤否定“原因論”,但是會給自己客觀思考問題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思考清楚後,確定下一步要走的路,這纔是自己真正成長的開始。

不要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是一種現象,探尋原因,找到突破口,堅定行動,纔會取得成功。能從失敗裏吸取營養,是最大的收穫。

未來的路還很長,坎坷不會少。我會認真找原因,更會認真尋找出路。


>哲人:我認爲他是由於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製造出不安情緒。

青年:啊?!

哲人:也就是說,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這個目的,之後纔會爲了達到這個目的而製造出不安或恐懼之類的情緒。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目的論”。

>> 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爲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 人並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

>> 爲什麼那麼急於得到答案呢?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裏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裏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症療法而已,沒有什麼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