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告诉你:个人成长必须避开4个认知陷阱 原创 过分崇拜权威 最重要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 过度关注应用科学 认为自己缺乏能力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常说,“告诉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里”,乍一听像是开玩笑,其实暗示了他学习的秘诀:如果你想知道怎么成功,那就先去知道怎样就会失败。

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如此,不仅要学习如何快速成长,还要学会避开阻碍成长的障碍。

学会避开成长阻碍比掌握如何成长的方法更重要。避开阻碍重要且首要的是要避开认知上的阻碍。

要避开哪些认知阻碍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现代神经科学之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在他的传世之作《学习的方法》中给出了方向。

《学习的方法》是卡哈尔多年研究成果和思考心得的汇总,是畅销100多年的作品。此书一出版就轰动了西班牙,后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至今,是很多国家大学生和青年学者必读书目。

《学习的方法》作者在开篇就给年轻的研究者提出了需要避开的四个认知陷阱:

过分崇拜权威

最重要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

过度关注应用科学

认为自己缺乏能力

虽然作者是写给年轻的研究者看的,但是这四点对于关注个人成长的小伙伴也非常有借鉴意义。

过分崇拜权威

人们对权威总是抱有一种天然的尊重和崇敬,这是非常正常的,这源于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谦虚好学。

崇拜权威,可以让我们以权威为榜样,模仿榜样,学习榜样,获得快速成长。但是,如果过分崇拜权威,则可能物极必反。

作者认为:

这种想法在一个新手的头脑中占据第一的位置,就会立刻削弱起创造力,阻碍其原创性工作的进行。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大神级人们,面对这些大神,我们需要尊敬,但是不能过分崇拜,否则有可能因为盲目尊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之前学写作的时候,认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写作非常厉害,很多学员都把她当作偶像,想像她一样厉害。

后来这位老师玩币,很多小伙伴觉得“老师都买了,绝对不会错”,然后跟着一起买。

有一位小伙伴跟我关系还不错,问我要不要一起买。我说这个我不懂,她劝我“老师都买了,一定没问题”,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出问题了。据说后来群里一片谩骂声,都说是因为相信那位老师,觉得跟着她总没错才买的。

权威只是某一方面比我们专研的早,研究的深入透彻,不代表他什么都懂,即使在他专注的领域,也有很多未知的内容。

对于权威,我们要做的,不是崇拜他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了解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权威的,学习他成长过程中的努力、坚持、选择、方法等,即使如此,还要看是否适合自己。

最重要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

很多年轻的科学家觉得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需要研究的内容基本上都已经被前辈科学家研究的差不多了。这跟我们很多人在做个人定位时的情形相似。

遇到过好几位小伙伴,帮助他们梳理定位的时候,总会说“这个已经有人做了呀,已经没有办法再细化了”。似乎所有的定位都被别人占领了,自己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但是事实证明,永远都有未被发掘的领域,无论是科学还是个人定位。

如果新手甘愿承担起收集那些被聪明的发现者所遗忘的细节的工作,他一定会通过研究这些所谓细致末节的东西,获得强大的鉴别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而运用这些能力成功的解决重要的问题。

作者建议年轻的科学家从细微处入手,找到可以研究的方向,我们做个人定位也是如此。

可能有人做了某个方向,做得也很不错,但是你可以把定位继续细化,专注某一个细节做到极致,这样你也可以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啊。

之前有一位小伙伴想做朋友圈,可是又觉得有几位大佬已经做这一块了,实在没有办法以朋友圈打造做为自己的定位,让她细化定位,她说实在没有办法细化了,没办法了,然后就放弃了。

真没办法吗?其实不然。

另一位也想做朋友圈的小伙伴,梳理之后她的定位就是专做朋友圈小视频。教人做朋友圈小视频成为了他的副业。

还有我自己,现在的定位之一就是朋友圈美学师,这也是朋友圈打造中一个细分的小点。

未知世界有一个又一个秘密等待我们发现,个人成长方面也有一个有一个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究,关键是我们要学会:

1.用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

用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才能摒弃偏见,看到新的可能性。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看有没有新的发力点

3.找到自己的特色,将个人品牌打造与个人特色结合

作者说:从没有什么不值得聪明人劳心费力的细枝末节,只有其智力不足以彻底参详微小世界的研究者。对于我们而言,从没有完全被占领的领域,只缺乏发现细微的眼睛。

过度关注应用科学

作者认为人们往往重视应用科学而忽视理论科学。其实这两者之间所谓泾渭分明的差别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小伙伴特别重视方法应用而忽视理论学习,动辄就问有什么方法吗?如果给他们讲理论,就会说,我不关心什么理论,理论又没有什么用,又不能帮助我解决问题,我只想知道方法,只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

作者认为:

在你贬损某种事物之前,先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一下他的优点,不要认为他不重要,从而分散应有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分析。

在摒弃理论之前,一定要想想理论的重要性是什么,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有人会强调理论很重要。更何况哪有什么完全脱离理论的方法!方法与理论一直是相辅相成的。

美国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过一个非常经典的经验学习模式——库伯学习圈,也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

这个学习理论应用非常广泛,效果非常好,它就十分重视将习得的体验、方法概括为合乎逻辑的概念然后再到实践中应用。

我们常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理解方法背后的理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方法,才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才能真正地把这个方法变成自己的方法。

理论重要,方法也重要,理论和方法统一更重要。

认为自己缺乏能力

很多人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作者认为有些确实能力不足,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习惯性地将“无能”与自己学习和理解的缓慢、偶尔的懒惰、缺乏耐心,或者决判力这样的品质等其他原因混淆起来而已”。

每次听到有人说“我基础差跟不上别人”“我不如别人”“我没有别人的.....”“我就做不到....”这样的话,我就特别生气——怎么还没有开始努力,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呢?

《无限可能》告诉我们“给自己预设的上限不一定是个人的极限,有可能是需要克服的障碍,需要抛诸脑后的束缚。”所以,每一个想要成长中的人一定要打破“我不行”“我能力不足”这样的束缚。

1.转变观念

当出现“缺乏能力”的念头时一定要考虑两件事情:

第一,是否有证据证明面对这项任务,你确实有所欠缺或存在问题;

第二,这些证据,是真实的还只是你内心批评、质疑之声扭曲后的伪证。

2.提高对个人能力的评估

要想打破“我不行”的限制,还要学会提高对个人能力的评估,具体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做一件别人觉得难度大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和才能,去做一件别人觉得难,但是对你来说还能接受的事情,坚持去做。

可以是阅读、运动、烘焙、断舍离、早起等等,试着坚持去做这件事情。

当你坚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份成功的喜悦与成就感会提升你的自信。

第二,做一项自己觉得难的事情。

罗宾.夏玛所说“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变得很难。”当我们能够突破心理障碍,尝试自己觉得难的事情,就是在成长。

做自己觉得难的事情,最坏的结果就是失败,即使这样,你也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成功。更何况,说不定你就成功了呢。

3.其他注意点:

除了上述方法,想要解决“缺乏能力”这个限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舍弃与主目标无关的行动。意志坚定的朝着目标前进。

第二,尽早开始自我训练,越早越好,不要等到自己大脑神经细胞可塑性退化的时候才去努力。

第三,相信自己虽然速度虽然慢一点,但是一样可以做得很好,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只不过是一个“做事迟缓”一个“行动迅速”。

除了打破认知限制,还要知道能力都是可以勤奋培养出来的,即使某种能力天生的缺乏,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进行补偿。

亨利·福特(Henry Ford)说:“无论你以为自己做得到,还是做不到,你都是对的。”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一定要相信自己“我可以”,如果有人能够做到,你也可以。

思维影响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希望你能快打破思维限制,跳出认知陷阱,快速成为更好的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