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一課三改五講,不斷逼問文本的祕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後反思

    昨天上午在錄播室裏錄製完成了《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例,可是心情並卻沒有放鬆很多,因爲總覺得這節課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

      我對文本中的意象和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理解不夠深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想象畫面我沒有給出及時精準的引導,只是肯定學生說的好,但是對於文本所表達出來的意境,學生說的準確與否,我沒有給出該有的引導。

    古詩詞教學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有別於大衆對古詩詞的欣賞。古詩詞課想象畫面並且描繪畫面是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學生說的再好也不過是語言文字表層的東西。而對於文本的理解要深入其內核,透過文字現象看到其本質,也就是語言表達的規律,這纔是語文教師的專業體現。

    一味地圍繞詞句想象畫面,讓我跳進一個死循環,周旋於文字表面,糾結於文本描繪的畫面,膚淺的理解美。“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無論用語言形容的多麼美好,或者用上了很多修飾的詞語,都讓我覺得是一種強說。文學藝術的美在於普通人所不能發現的內在規律。

      語言敏銳力不僅表現在表達上,更在於聯繫上。讀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你是否想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是從結構上這兩句詩有很大的相近性,都是雙字六言。二是從語法上相近,都不是按照正常句法表達的句子。三是從表達效果都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和美感。爲什麼呢?文本的祕奧就在其中,這兩句都是採用了意象組合的規律。詩人把能夠代表某一特性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就創設了一種深刻的意境。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鳴蟬”、“稻花香”和“蛙聲”幾乎是把鄉村裏所有能夠見到的景色全部寫了進去,所以我們一讀就感受到了這是一首描寫鄉村景色的詩詞,並且是在夜晚,那麼就更加突顯出了這首詩詞描寫意境的獨特性。似乎辛棄疾還覺得不夠過癮,就在下闋又寫上了“山”、“茅店”、“社林”、“溪橋”,而這些景物即便是在古代也是鄉村的典型景物。無獨有偶,辛棄疾之後的馬致遠似乎也領略了這一創作規律,於是他寫下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即使不看題目,不看後面,我們也猜出了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詞。因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意象都是典型的秋景意象,這是流淌在中國人血管裏的基因,這是蘊含在中國人言語之中的密碼。所以選擇典型意象構成的意境就更典型,更深刻。

      我們從創造規律上分析了文本的祕奧之處,相當於從文本的內核解剖了文本的本質,讓我們有如“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的驚喜。當我們發現了文本的祕奧之後我們就可以理解了詩人創作的目的,因爲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纔是文本的最高層次。辛棄疾爲什麼選擇“明月”“清風”“稻花”等,並不是一種刻意的描繪,更不是生搬硬套的組合,而就是他當下生活的寫照。這種寫照又從心而出,這種景物又着上了詩人內心的色彩,如果詩人此時此刻很繁忙,他就不會有時間來夜行;如果詩人此時此刻很愁苦,他也不會覺得月是明的,花是香的;如果詩人此時此刻內心很亂,他就更無暇去聽雨聲蟬鳴。這些景物正是他此時此刻事務上的閒和心靈上的靜的一種寫照。

      最後,我想說的是文本解讀不能太依賴教參,要有自己的思考,這一課在領導和同仁的幫助下,我感覺自己又進步了很多,特別是在逼問文本祕奧上,應該用在每一篇課文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