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學習心得|再讀“新鮮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材應用和教學建議

學習心得

今天爲我們直播培訓的是北京市東城區小學的王碧輝老師,王老師主要分享的是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分析以及教學建議。先從三年級語文教材的整體佈局上進行分析,指出三年級作爲第二學段的起始年級,在教材編排上有一些不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第一次接觸略讀課文、習作、文言文和用鋼筆寫字。在初次翻閱教材時會發現每個單元出現了單元導讀頁,有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其中語文要素有閱讀要素和習作要素。

王老師在解讀第一單元時,抓住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將單元語文要素分解到每一篇課文的課後題中進行解析。

第1課《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後題是: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這所學校有哪些特別的地方?旨在引導學生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

第2課《花的學校》課後題是:朗讀課文,想象花“在綠草上跳舞、狂歡”的情景。“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你喜歡這樣的表達嗎?照樣子寫一寫。這一題旨在引導學生關注文中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充滿奇特想象的詞句。

第3課《不懂就要問》課後題是: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把有新鮮感的詞句畫下來和同學交流。這一題中關注文中具有時代色彩的詞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

在口語活動中,回憶暑假生活表達清楚,說出新鮮體驗,也是在引導學生關注有新鮮感的事兒。習作《猜猜他是誰》要抓住人物特點刻畫與衆不同的人,實際上也是在尋找身邊有新鮮感的人,學生在閱讀文字時可以想象畫面,關注到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再聯繫生活實際,把有新鮮感的人或事藉助語言文字進行表達。

經過這樣的分析後,以《大青樹下的小學》爲例,如何落實語文要素。張老師在解讀中分三步走:

1.梳理文章脈絡,感知學校特點。

在第一步中引導學生知道了文章的整體脈絡是:上學路上——來到學校——上課——下課。在此基礎上結合課後第二題:這所學校有哪些特別的地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樣就完成了第一步。

2.聚焦“新鮮感”,感受學校魅力。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從題目發現新鮮感;從上學路上發現新鮮感;上課時,旁聽者特別;下課了,活動特別。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增強感受。在指導閱讀中去發現這是一所怎樣的小學。讀出帶有新鮮感的詞句,表達對大青樹下的小學的喜愛之情。

3.運用“新鮮感”,暢談學校生活。

在這一環節中可以結合課後題創設情境:我們的小學對那裏的孩子來說也有很多的新鮮感。引導學生藉助課後的詞句用有新鮮感的話表達出來。這樣的設計在開放的情境中落實了語文要素,讓學生不僅感受到大青樹下的小學是多麼可愛,也能發現自己的校園是多麼美好。多麼富有新鮮感,激發學生的興趣。

回想自己在講授這一單元的課文時,也是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新鮮感”這個詞語,跟着學生徜徉在朗讀中,去想象,去體味,去感悟。經過張老師這一系統地講解,再講新鮮感時,我也摸索清楚了思路,找到了着力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