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正老師課例《草》研課3.0


話題一:於永正課例《草》教學設計梳理

教學目標:

1.藉助拼音讀通古詩內容。

2.結合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詩中的關鍵詞句。

3.感悟小草品質,當堂完成背誦。

教學重難點:

結合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詩中的關鍵詞句。

一、複習導入

1. 複習背誦一年級所學的古詩:《鋤禾》《鵝》《畫》,導入新課《草》。

2. 出示小黑板《草》的內容,簡單介紹作者白居易,領讀題目和作者。

二、自讀課文

1. 藉助拼音,讀準字音。重點領讀“盡”。

2. 帶着問題自讀:這首詩寫了什麼,哪些地方看不懂。

學生不懂的地方:離離、原上、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三、交流困惑

學生提出疑惑,師生共同解答。

(1) 組詞學習“原”。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與“園”進行區別,順手板畫“草原圖”。

(2) 圖畫形式學習“離離”。利用“草原圖”進行語言訓練,理解“離離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綠油油的,一眼望不到邊。

(3) 說話練習學習“歲”。引導學生用“歲”進行說話練習,瞭解“一歲”就是“一年”。

(4) 現場板畫,學習“枯”和“榮”。學生在瞭解了“歲”的意思後,於老師通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不同,分別板畫了小草的不同狀態。繼而感悟“枯”和“榮”的不同。

(5) 學習最後兩句。引導學生學習“盡”的意思是“完”,將小草簡筆畫下面的根鬚進行補充,引導學生把畫面意思講出來,深入理解後兩句詩的意思。

四、主題昇華

1. 感悟小草的品質

問題驅動:你們覺得小草怎麼樣?

引導學生從“堅強”到“頑強”的感悟。

2. 當堂背誦:角色扮演,當堂檢測學生背誦情況

(1) 從媽媽、哥哥、奶奶不同角色檢測,師生合作,鞏固複習背誦。

(2) 反其道而行之協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話題二:對照2022版語文新課標第三、第四章的內容說說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梳理於老師的教學設計,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 藉助拼音讀通古詩內容。

2. 結合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詩中的關鍵詞句。

3. 感悟小草品質,當堂完成背誦。

結合對2022版語文新課標的研讀,於老師的整節課綜合性地凸顯出了語文核心素養。以語言運用的訓練爲主體(例如,多種形式引領學生感悟自己不懂的詞句),強調文化自信穩步滲透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例如,於老師在上課伊始指導學生背誦之前學過的古詩,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於老師課堂上緊扣教學內容設計的板畫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提升審美創造的體現)。

聚焦第一學段“閱讀與鑑賞”的第二點要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也不難看出於老師的課堂上將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放在重要位置,在閱讀與理解中積累詞語(例如,擬定的第二條教學目標,以及在教學設計中梳理的第三部分“交流困惑”)。

話題三:以新課標爲依據,說說於老師是如何達成本節課所設置的目標的。

這個話題我主要以新課標中的“情境性”爲切入點,依據擬定的三個目標展開思考:

目標一:藉助拼音讀通古詩內容。

在達成目標一的環節中,於老師先是領讀了題目和作者,繼而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注音自主朗讀,在指名學生朗讀時讀得不準確的“盡”。由此可以看出於老師課堂上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針對性地進行指導。“盡”字容易讀成後鼻音,這也是在低年級課堂上常見的現象。最好的方法也許就是遇見一次糾正一次。

目標二:結合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詩中的關鍵詞句。

於老師的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困惑是這一課最值得我們研讀的部分。根據學生提出的困惑(對古詩不理解的地方)於老師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感悟,看似水到渠成的環節,實則都是於老師教育教學思想的呈現,無不體現語文活動的情境性。

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於老師用圖畫形象生動地解讀“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的含義。

情境一:結合生活情境理解“歲”是“年”的意思;

情境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用圖畫展示小草四個季節的不同狀態;

情境三:指導學生將“枯”和“榮”寫在對應的圖畫下面;

情境四:繼續豐富圖畫內容,理解“燒不盡”的深層含義;

情境五:聯繫“春風吹又生”理解“什麼燒不盡”,將小草的根鬚畫上;

情境六:根據最後一句詩邀請學生上臺繪畫小草的狀態;

情境七:緊抓關鍵詞“春風”,繼續引導學生修改小草的狀態。

聚焦以上情境,於老師的課堂上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在於老師的循循善誘下設計富有情趣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以此來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式的學習。

目標三:感悟小草品質,當堂完成背誦。

於老師的這節課在最後指導學生當堂背誦的環節堪稱經典,寓教於嬉,寓教於樂。

情境一:給媽媽背誦,於老師化身“媽媽”鼓勵學生“真能,老師剛教完就會背了。”

情境二:給哥哥背誦,於老師故意說成“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檢測學生對作者的瞭解;故意背誦不熟練,激發學生的背誦慾望。

情境三:給奶奶背誦,於老師化身沒有文化、耳朵不好的奶奶,鼓勵學生大聲背誦,並故意反問加深學生對古詩中心思想的理解。

有情有趣的環節設計,有思有料的課堂呈現。耳熟能詳的一首古詩,在於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是兒童語文背後的精心與傾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