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1)

从西安南下,关中平原遇上突耸的秦岭,火车一头扎进大山,隧道连着隧道,将近一小时后,抵达洋县。

穿过秦岭,空气、方言与建筑都告诉你已来到南方。我们的目的地是洋县北部的朝阳村,位于秦岭南麓的山沟里,毗邻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往山上走就是罕无人迹的山林,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保护动物在此栖息。

山间气候多变,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村里停电一晚,手机信号也全断,卧室里燃起蜡烛。朝阳村就这样让我们瞬间体会到隔绝现代科技文明的生活。村民们自有准备,各种应急灯照明,有些人家甚至有太阳能电池板,以应对长时间停电的状况,这也是一种反脆弱吧。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便上山去看村民海波家的蜂场。海波是朝阳村里非常活跃的年轻人,前些年组织了自然保护中心,也是村里养蜂的带头人。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留在村里的人们无法充分地「靠山吃山」,主要依靠种植经济作物厚朴、山茱萸和养蜂赚些钱。之前村民们主要用棒棒桶(把圆木劈开挖空做成的蜂箱)来饲养秦岭的中华蜜蜂(中蜂),产量很不稳定。海波前些年学习了新式养蜂法,将养意大利蜂的蜂箱进行简单改造,运用到中蜂养殖中,效果不错。七八年时间,全村的蜜蜂产量翻了 10 倍,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蜂的行列中。

这个远离村庄居住区的蜂场拥有 130 多箱蜂,海波的爷爷打开蜂箱,给我们看蜂巢的结构。蜜蜂在我们四周飞舞,经常会落到人的皮肤上吸汗液,偶尔有一些轻微的刺痛,但只要不去打扰它们就不会被蛰。在山里与蜜蜂的近距离接触还挺奇妙,山间植物的精华就这样被储存在周围的一个个蜂箱中。7 月底 8 月初,海波和爷爷会将这一年产的蜜割下来,同时留足让蜜蜂过冬的储备,保证蜂巢的可持续发展。

秦岭地区中蜂养殖的难点在于春夏时的分蜂,新诞生的蜂王会带领一部分蜜蜂离开蜂箱,寻找新的筑巢地,这时就需要各种手段将其收回来;同时还得防范黑熊、蟾蜍、胡蜂等的破坏。给蜂场选择好的蜜源与环境,时时观察,做好保暖、清洁、保护,平衡不同蜂箱蜜蜂数量,控制分蜂……这都需要技术,也需要耐心,养好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将蜂蜜卖出去就更不容易了。如今大部分蜂蜜的销售是通过社会企业「山水伙伴」来进行的,但高昂的运营成本让这里的原生态蜂蜜失去了价格上的优势。海波想自己把品牌做起来,但具体怎么操作,显然不是他一人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些真正理解朝阳村的外来人的帮助。

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大都受了小李老师那篇文章的影响。文章记述了海波和喜欢这座村庄的吴同学尝试在村里做自然教育的事情。大家都想来体验一下村里的实际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许更多外来的人会与这座深山里的村庄产生关联,无论是海波卖蜂蜜,还是山林巡护工作,都可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当然这一切还在起步,就像蜜蜂刚开始在槽础上筑巢,看着它一点点长大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