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漫笔——《徳充符》之十

𬮱跂支离无唇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悦之,而视 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 忘,此谓诚忘。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 恶用知?不斵,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 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𬮱跂支离无唇”是一个人,他的特点是身躯佝偻,只能踮着脚走路,形骸支离,而且没有嘴唇。他去觐见卫灵公,卫灵公非常喜欢这个人,再一观察其他身体健全的人,反倒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又细又长,毫无美感。另外有一个脖子上生了个瓦盆大小的肿瘤的人,去见齐桓公,桓公很喜欢他,再去瞧其他人,怎么看都觉得那些人细长的脖子十分别扭。

这两个“怪人”为何能打动国君的心,是因为他们“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徳充符》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德形之辨。儒家的孟子讲义利之辨,道家反对所谓的“仁义”,老庄是谈道德,这个道德不是一般理解的社会的规范,而是至高无上的天道,是宇宙人生的唯一真理。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宣颖解释:“形宜忘,德不宜忘”。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把梦幻泡影认作是真实,实际上这个世界,一切的物质,到底存不存在?连科学家都承认,时间与空间都是假象。佛法讲得最为究竟,佛说,不但是物质,就连我们的精神也是虚妄的。我们用六根接触环境,眼睛看见东西,是光线、距离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见的是心,遇到所见的缘,然后意识再加以处理这些信息,就有了我们的观念、是非。怎么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见到这个事物,要了解它的自性本空,这个空性没有颜色、形状,空性只有透过事物来体会。我们的心好比镜子,事物在里面现出影像,但是镜子没有留存任何影像在里面。镜子本是“空”,老子称为“无”,这个“无”蕴含着无限的“有”。佛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及。”怎么见道,“无听之以耳”,也“无听之以心”,不是向外去求,佛告诉我们不要“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就是不要着相。

《徳充符》这里不是讲了吗,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我们应该修养自己的德。

“故圣人有所游”,圣人已然无我,所以无往而不利,在人世间如同游戏。“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世间人认为的才智,心知的执着,是余孽,完全多余的。“以仁义结束人心,谓之约。”这是憨山大师的注解。“以小惠要买人心,谓之德。”“以机关罔取人之利,谓之工。”这四者是人为的造作,圣人不与。

“四者,天鬻也 ”,是上天所赋予的,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德性,不需要任何后天人为的增益,道家所反对的“仁义礼智”,是以人的价值评判、阶级立场为出发点,这一套价值观正是天道自性的余孽,是与道法自然背道而驰。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修道就要“无情”,放下自我,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放心而已。”要放弃是非分别,对立二分的心,不能够感情用事,患得患失。

人在万物之中,是很渺小的,但是我们所具有的天真本性,我们的觉明妙心,是广大无际的。不要被有限的生命现象拘束障碍了无限的自性德能,得知道德与形,哪个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