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打卡】第197天/依戀的階梯

溫情、享受和愉悅,一直是能有效激活依戀本能的首要因素。對於眼神溫暖、聲音輕柔的邀請,大多數孩子都不會拒絕的。對這些孩子來說,如果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地位,他們就會堅信自己是那個特別的人。

成年人要先提供某種東西,孩子纔有可能依戀我們。而提供給孩子最好的、能抓緊的東西,就是讓孩子感覺我們非常喜歡和他相處。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表達我們的喜悅之情,比如手勢、語言、符號或者行動。孩子必須知道父母需要他,知道父母能看見自己,知道自己對父母而言是特別的、重要的、有價值的、被認可的、被想念的、被喜歡的。

在孩子提出要求後纔去給予孩子關注,是永遠無法讓孩子感到滿足的。這樣做,會給孩子一種不確定感,讓孩子覺得父母只會迴應自己的要求,而不會主動給予。如此一來,孩子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內心的情感需求卻一直無法得到滿足。對這樣的狀況,解決方案就是抓住時機,在孩子沒有要求的時候,父母就主動滿足他們的需求。

孩子的自尊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而是建議在內心的感受被父母看見和接納,也就是感覺到父母對自己接受、並喜愛上真實的自己後,才產生的。


愛自己的孩子,不是給他我們認爲需要給予的東西,而是給孩子他們需要的東西。我們常說有一種需要叫“爸爸/媽媽認爲你需要……”這樣的愛很多很多,然而不是真正被需要的。所以看見孩子,看見真正的需要才能做好一個教養者。

有效激活依戀的要素:語調、手勢、表情、行動……每一次的輸出都是一次情感的碰撞,每一次的輸入都是碰撞後的反射。所以我們感覺到的往往是真實的,不能欺騙自己,不能以爲是“多心”了,其實孩子敏銳的觀察力讓一切反應有據可依。

有一節課,一個姑娘答對了問題,我給了她一個點讚的手勢,她開心極了。從那天之後,她在課堂上再沒有了很多的小動作,她的眼睛、神情裏都是投入和專注。因爲她知道收到了一個訊息:老師的表揚是真摯的,我的表現真的可以更好。

小躍兒發脾氣的時候會提高分貝,還有他的神情,我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生氣了”。迴應他的生氣,我給予的不是大聲吼回去,而是走到他身邊,握着他的手,抱起他,柔聲和他聊天,這招從未失敗過,他的情緒很快好轉。我知道他不會無故發脾氣,當他不開心肯定是有什麼事情發生了,不是他想象的狀況,聊着聊着他就把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了,這時候問題也基本解決了。

一天未見,小躍兒在校門口等我,等了半小時還多。帶我下班走出校門,看到他,快步跑過去,他緊緊的抱着我說:“媽媽,我特別特別想你!”

那一刻,我的心化了,我也很想孩子!真正的依戀可能就是彼此在乎,相互想念。不是爲了讓孩子事事都依賴我,而是情感裏有一份歸屬感在媽媽這裏。

認真的觀察、真摯的表達、細緻的看見,依戀的階梯會越來越穩固,親子關係越好,家庭氛圍越好,幸福的味道越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