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之间:鲁迅传》09: 写作《狂人日记》

1912年3月,袁世凯盗取革命成果,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首都也从南京迁至北京。

如此一来,鲁迅、许寿裳等在政府中任职的人,也大多从南京迁往北京。此时的鲁迅,内心感到非常沮丧。

自去往日本留学以来,他一直热衷于革命事业,并渴望着中国能够推翻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也一度让他看到了希望,可袁世凯的出现,却宣告着革命的失败。

为了向袁世凯表达抗议,蔡元培、宋教仁等四位出身同盟会的内阁成员递交了辞呈。

与此同时,鲁迅的同乡好友范爱农去世的消息,从绍兴传来,既痛失好友、又事业受挫的鲁迅再次回到绍兴,靠抄录碑文聊以度日。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整个国家的局势风云变幻。袁世凯暗杀了国民党的领袖宋教仁,镇压革命组织,最终,袁世凯开始明目张胆地表露自己的野心,1916年1月,袁世凯称帝。

但在护国运动的讨伐下,袁世凯在称帝83天后便宣布取消帝制,并很快郁郁而终。

可乱局并未因袁世凯之死而终结,很快,张勋复辟。鲁迅从教育部辞职,抗议“复辟”。直到张勋战败,鲁迅才回到北京复职。

一日,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同学钱玄同来拜访鲁迅,他看到鲁迅书桌上的古碑抄本,问鲁迅做这些有什么意义,鲁迅回答说没什么意义,于是,钱玄同便邀请鲁迅写一些文章出来。

原来此时,钱玄同正在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他们急需像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用文章唤醒国民。

鲁迅答应了,不久之后,他写出了一篇文章给到钱玄同,这篇文章便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由他母亲的姓氏“鲁”与他在留学时期的笔名“讯行”中的“迅”字组成,也包含了“鲁钝而迅速”的意思。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中国旧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虽然篇幅不长,却揭示出中国人4000年来被束缚精神、压抑自由的根本,就是封建礼制。

《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又先后在《新青年》的专栏“随感录”中发表了27篇短评文章,以及《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等多部小说,这些小说后来被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

鲁迅的这些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评论,无一不倾注着他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吃人”的社会、“蘸血”的馒头,归根到底都是仙台“幻灯片事件”的进一步放大。而鲁迅正要通过这一声呐喊,唤醒沉睡中的国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