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書法的人才認爲草書最容易楷書最難

此前我們詳解了唐代孫過庭的著作《書譜》,有網友看後來信說希望能接着講一講宋代姜夔(kuí)的《續書譜》。

從名稱來看《續書譜》像是《書譜》的續集,其實不是,它是姜夔仿效《書譜》撰寫而成的,並非《書譜》的續集。

內容涵蓋書法的方方面面,相較《書譜》它更加通俗易懂,對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有很大的幫助。

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若有解釋不對的地方,還望網友指出。

《總論》的內容與解讀

原文: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澹,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發,則出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

意思是:楷書、行書、草書的筆法,都淵源於篆書、隸書、草篆(漢代蔡邕所創)、章草等。

圓勁古樸的地方,從篆書中來的;點畫撇捺,從八分書中來的;轉鋒換筆,有向有背,從草篆書中來的;簡便痛快,從章草書中來的。

原文: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歐陽率更、顏平原輩以真爲草,李邕、西臺輩以行爲真。亦以古人有專工真書者,有專工草書者,有專工行書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

意思是:不論楷書、草書和行書,各有各的體制,寫法也不同。

如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等人用楷書的筆法來寫草書;唐代李邕,宋代李建中等人用行書的筆法來寫楷書。

因爲古人有的專門寫楷書,有的專門寫草書,有的專門寫行書,沒有兼擅全部的。

原文:或雲,草書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書一字。意以爲草至易而真至難,豈真知書者哉!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爲美矣。

意思是:有人說一千個草字,抵不上十個行草,十個行草,抵不上一個楷書。

以爲草書最易真書最難,這豈是真懂得書法人?

下筆時如果完全模仿古人,字就缺乏精神;如果一味講求挺拔,又無法去掉俗氣。

所以,寫字貴在熟練精通,心手相應。

深入理解

第一段的內容不用多說,因爲早已蓋棺定論。主要從第二段開始。

姜夔認爲楷行草的體制不同,楷書有楷書的寫法,行書有行書的寫法,草書有草書的寫法。

那麼,何謂以真爲草、以行爲真?

歐陽詢現存的草書作品不多,僅有一件《千字文》(石刻拓片)。雖是草書,但使用的大都是楷書的用筆,如轉折草書爲圓轉,他用方筆硬折過來,筆畫之間草書爲連帶,他將其斷開使其獨立。

顏真卿《祭侄稿》《祭伯父文》《爭座位銘》《裴將軍帖》,幾乎使用的全是楷書和草書的穿插。

李邕(李北海)《麓山寺碑》《李思訓碑》在楷書的基礎上增加了筆畫的呼應和連帶,靈動不呆板,有人以爲是行書,其實是行楷或楷行。

李建中也是這樣,《土母帖》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其實還應該加上蘇軾和蔡襄,他們使用的也是這種寫法。

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寫呢?因爲術業有專攻,沒有全才。

有人說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以爲楷書比其他書體難寫,其實是不懂書法的表現。

如今認爲“楷書是書法基礎”的人,勢必不會同意這個論點,因爲在他們心中寫不好楷書必然寫不好行書和草書。

而姜夔卻說其他書體並不亞於楷書,且各有各的體制、自古就沒有兼善者。

如果楷書是書法基礎,古代那些專門寫行書和草書的人,都不能稱之爲書法家,因爲他們不寫楷書。因此只能說楷書不是書法的基礎,或不全是。

完全模仿古人會失去字的精神,一味追求挺拔則無法去掉俗氣,怎麼辦呢?

熟練精通,心手相應方好。

在這裏,熟練精通和心手相應是因果關係:因爲熟練精通了,所以才能心手相應。熟練精通=正確方法+時間。

之所以要在方法前加上正確,是因爲很多人用的是錯誤的方法,錯誤方法+時間=重複錯誤。

至於什麼是正確方法,會在以後的章節解讀中詳細說明。

好了,本節就到這裏,謝謝各位網友的支持。下一講:《續書譜》之真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