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管理對工作效率的巨大影響

國慶期間我換了個工作環境,是最近幾年來我最滿意的工作環境。所有的環境要素都是按照我的要求佈置的,可以說,沒有比這個環境更合我心意的了。

按理說,來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環境,效率應該大幅提升纔對。按照我自己的估算,在搬到這個工作環境之前,我每天的高質量獨處時間只有2-3小時;搬過來之後,每天相同質量的時間可以達到10小時甚至以上。這樣算的話,我每天的工作產出,應該能達到平時3-4倍的水平;即使考慮到個人精力水平,那兩倍產出應該是輕輕鬆鬆的。因爲我主要是碼字和做短視頻,所以這樣計算產量完全是合理的。

然而,剛搬過來的前兩天,效率卻不盡如我意。應該說是遠遠低於預期——額,可能和平時也差不多。

這種感覺的確不舒服。是假期貪玩的慣性導致的麼?是搬到任何一個新環境都要重新找節奏?還是說我本性就是懶,改不掉?

昨晚冷靜思考了一番,終於明白,這些原因都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期望管理出了問題

搬到這個環境我太開心了,我想當然的認爲自己的產出不單是翻倍,而且應該是翻倍再翻倍,4倍——這種期望顯然給了我很多壓力。

收拾和適應新環境當然要花些時間,所以產出顯然不可能達到4倍。這種高期望破滅的落差,對動力損害是極大的。

影響人主觀能動性的極大一個因素,就是「期望和現實之間的落差」。

你的期望高,但你完不成,就會失望;持續地期望落空,持續被這個落差擊中,你就沒勁兒了,不想幹了,只想逃避,於是就陷入了負向循環。

所以,對症趕緊下藥,嘗試正確的解決辦法。

首先便是及時調整期望。新環境固然很好,但不至於 buff 加那麼多。既然連續幾日都跟平時工作產出差不多,那就把期望先定在和平時一樣就好。該玩玩,該休息休息。把期望大幅降下來,先保證自己第二天能達到預期。

然後,要做好任務管理。

1. 把已經降下來的期望變成具體一天的待辦規劃。

2. 建立中性獎勵機制。在完成一個待辦事項完成後,給予自己一箇中性獎勵。什麼是中性獎勵,就是看書、學習、運動。這類獎勵既能刺激身體分泌多巴胺(因爲喜歡這些事),又沒有浪費時間的負罪感。所以把這些行爲設計成獎勵,絕對可以騙過大腦,增強工作動力。

3. 把遊戲、看視頻設計成超級獎勵。超級獎勵要控制量,比如,完成「一個待辦+一箇中性獎勵」後,可以玩一局遊戲或看一集動漫(基本都在20分鐘以內),堅決不能連續玩或連續看,這是底線。這樣下來,今天的確沒有在這些事情上浪費多少時間。

今天便是依照這樣的方案工作了一天,的確就很滿意了。實際產出大約是平時的2倍,而且在中性獎勵上花費的時間達到了平時平均時間的4倍。作爲第一天轉變嘗試,的確已經是很好。提醒自己不要提高期望,繼續保持一段時間再看。

而且,這篇小覆盤文章寫到這兒,我絲毫沒有精力變差的感覺,思路依然清晰,情緒依然飽滿,這就挺好。

一個人獨處,自由工作,又沒有deadline壓迫,完全靠自我設定的目標驅動,的確是很難做到持續自律。但今天實踐的這套解決方案,給了我信心。相信我的這個好環境,已經開始有所加成。加油,繼續保持今天的狀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