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第十天

朋友和我一样,也在渡人生的劫。我问她,“如果知道今天的结果,三年前,你还会选择离开吗?”“不会。”朋友回答得干脆决绝。

三年前,我是唯一支持朋友离开原来的城市并开始新生活的人。我也一直觉得她做了正确的选择。所以,她毫不犹豫的回答让我有些失落,或许还有很多歉疚吧。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从一开始就能预见之后会遭遇的坎坷,你还会选择这条路吗?”

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写到,“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如果我们当初都没有从命运那里拿走任何东西,是否就不必付出如今的代价?

曾经一起畅谈理想,追逐梦想的朋友,在现实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了妥协。我说,“其实,你现在的生活很好,你在过正常人的生活。”她说,“纯,我只是走了常规路线。你觉得我真的乐意走这条路吗?”

我能理解朋友的不甘和憋屈,可是,我相信,至少她不用走得那么辛苦。今后,我不愿再和她谈论梦想,因为,我只希望她快乐。

总有人告诉我,希望能像我一样追求自己想要的。可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值得效仿的榜样。

为什么?因为当你选择另辟蹊径,你走得越远,人生就越没有参考。孤独可以遏止,可是,“史无前例”的困境,无法感同身受的孤立无援,以及永远看不清的前路都是附加代价。我想,愿意为此买单的人并不会多。

亚里士多德写到,“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近1400年后,苏轼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生活的比喻》里,陶立夏写到,“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鼓励你奋进,而我一直在劝你:放弃也很好。‘你要靠放弃来获得。’因为我深知,内心的欲望多过内心的力量,是危险的。”

我问过妹妹,“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她说,“我会放弃。我知道,自己踮起脚尖还够不到的就应该放弃,不管人还是物。去追求那些高不可攀的东西,只会让我越发痛苦和不安。”

我想,我一直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我向往的,是我可以承担的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