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记录者的三重困境(上)

凡时间记录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

第一境,认识自我。每天如实、客观地记录自己做了哪些值得一记的事情,记录较长一个时期后,从记录中分析找出哪些事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自己需要去做的,甚至哪些是在浪费时间的事情。除此之外,通过时间记录对自我产生的认识,还包括精力水平、能力、效率、自控力、具体的时间分配比例等。

通过时间记录和统计,量化自己的行为,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和直面一个真实的自己。然而,「了解」需要耐心,「直面」需要勇气。

很多人记录没几天就放弃了,一是没有耐心等待一条条记录不断积累、生根发芽,直至产生有助于认识自我的洞见;二是记了几天发现自己真没啥「值得记的事」,羞愧得没有勇气再记录下去了。

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许多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可更常见的情况是——

许多人耐心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努力;许多人根本不懂得「慢就是快」;许多人知道「慢就是快」,但也根本做不到。

在第一重境界里,缺乏耐心和勇气是一个时间记录者的困境。你遇到过么?我没有,这一重境界用几个月时间顺利达到了。

第二境,找到意义。人的本质是时间的堆积。你的时间花在了哪里,你就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时间想花在哪里,你就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客观清醒的认识之后,我们便开始从这些记录和对自我的认识出发,试图找到生活的意义。

这一重境界,可能会卡住很多人。

你想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想把时间花在哪里,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找到自己的生活意义和充实感了么?这个意义(或者说目标)拆到长、中、短期,各是什么?

尽管我们通过几个月的时间记录稍微认识了自己,似乎还是很难回答这类问题。我们还需要更久的时间记录去探索。

但是,仅仅只是如实、客观地记录时间,在这个阶段就不够了,我们还需要加上:「主动思考」和「调整行为」。要多去思考上面这类问题,并尝试写出答案;要根据自己的答案,调整自己的行为,然后通过回顾对新旧行为的记录和数据分析,验证给出的答案是否让自己满意;不满意,继续主动思考,继续给出新的答案,继续调整行为,如此一轮一轮下来,直至找到满意的答案。

这个答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后也许仍不会改变,也许会改变;但不管怎么说,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下,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你对这个答案满意并笃定,那这一重境界也算达到了。

在第二重境界里,缺乏主动思考和行动力,是一个时间记录者的困境。你遇到过么?我也没有,因为在开始记录时间之前,我就是一个不断琢磨这类问题的人。这一重境界又用几个月时间顺利达到了。

从2017年底我开始记录时间,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到2018年底做全年时间记录总结时,实际上我已经比较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境是,找到实现意义的路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世界很不确定,生活变化太快,社会规范和外部压力如影随形,让你总是来不及思考和适应节奏,就得匆匆投入一轮又一轮的战斗。你的付出不总是有回报,你愿意非常努力,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发力。

在达到第三重境界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变量太多,困境至此变成一个复杂多维的难题。仅仅靠「耐心」「勇气」「主动思考」「调整行为」这四个已知量,似乎很难代入「时间记录法」这个方程式中找到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