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繪畫和音樂的相通性

人們常說“藝術都是相通的”,到底在哪些方面相通?在我看來,這三者都是人類表達情緒、抒發情感的工具,文字、顏色和音符,都可以看做是人類想象力之高塔得以築建的必備材料。

文學,通過人物刻畫,環境描寫等將讀者帶入作品中。“感同身受”、“身臨其境”是人們在評價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時經常會用到的詞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環境描寫總是被當成教學重點,“雪,下得正緊……”那幾句話正有這種魔力,讓人讀罷就彷彿置身那個風雪交加、淒冷凜冽的夜晚。煉字,也在這裏顯得十分重要。

長篇小說則更像是作者建構的一個個獨立世界:金庸的武俠世界,《紅樓夢》的亦真亦幻世界,還有現在許多網絡小說搭建的架空世界,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卻通過作者們的妙筆,用一個個文字爲磚瓦,變成幾乎觸手可及的平行世界。

繪畫,更加直觀地向欣賞者展示畫家的情緒和意味。曾經流行過仿真畫,就是將魚蟲鳥獸畫得纖毫畢現,如同照片一般。這樣的畫最好用作科普,否則實在沒有特別的價值。如果僅僅是拷貝大自然,不如直接拍照來的便捷。最早告訴我這個道理的人是我大學時期的美術老師。那時我爲了應付宣傳部的工作,專門去美術系找了一位老師學畫,老師留了暑假作業,讓我們畫靜物,我便在家找了一個擺件畫好交差。畫是像的,但是老師看後便問我:“你畫這幅畫時開心嗎?有什麼感覺嗎?”我老老實實說,沒什麼感覺,只是爲了交作業。老師說:“一幅自己都感動不了的畫怎麼能感動別人呢?”這句話一直都印在我腦子裏,雖然那時一心爲了畫海報時炫技,並沒有完全理解這句話。那時我總以爲,畫畫不就是爲了畫得像嘛?直到後來欣賞到的畫作越來越多,獲得得感受越來越豐富,纔不得不承認,畫家畫畫,還真不是爲了畫得像,而是爲了藉由一些事物、光線或色彩,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些畫你覺得氣勢磅礴,有些你覺得陰鬱怪誕,有些你又覺得明媚可愛,這一定都是畫家先有了那樣的感受,才通過畫筆將其固定在畫布上,傳遞給賞畫的人,完成交流。

音樂的威力也許是三者中最強大的,它可以突破膚色和國界,將人瞬間帶入樂曲所營造的畫面和氛圍之中。有人曾開玩笑說,如果把恐怖片的音樂拿掉,恐怖片就會變成搞笑片。說得有點誇張,但是也從側面說出音樂在營造氛圍上的重要作用。《中國好聲音》裏有個歌手叫闞立文,每次聽他唱的《梨花又開放》,我都會有強烈的帶入感:似乎回到一個小山村,媽媽在梨樹下搖着紡車,梨花落下,片片白色畫布落在她的肩膀上。我並沒有這樣的童年,但是每次聽這首歌時,我似乎就擁有了這樣的童年。

帶讀者或觀衆去看他們沒看過的風景,經歷他們沒有經歷過的故事,這就是藝術的相通之處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