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另一端的生活——心理學家筆下的“刺激”與“迴應”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他非常有名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在刺激和迴應之間還留有一些空間,這個空間允許我們以自己的意志去選擇我們的迴應方式。我們所作出的迴應包含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現在,加拿大的新環境、新生活對我是一種刺激,我的自然迴應是:

1 想家,想找尋和家最爲類似的環境:明年搬進靠近城裏能看到高樓、生活便利、比較熱鬧的地方,而不是住在大多數成家的人選擇的安靜的小鎮子(我現在的住所)上;

2 給丫頭申請私立學校:這是我熟悉的體系,我更傾向的IB體系學校更是如此。即使漂洋過海,也知道私立學校不會有太多意外。而之前選擇的、現在正在就讀的公立學校,不是不好,而是有太多的未知數,尤其是本來計劃的明年即將就讀的公立高中,完全的陌生感更是讓我感到緊張、焦慮,害怕結果會出意外。

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我們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當然,這是指大學之前。因爲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明確的選擇,所有的判斷都來自於家長,而家長在做出判斷時,難免會摻雜很大的個人偏好因素在裏邊。

所以我作爲家長,很自然的反應是選擇熟悉的學校與體制。畢竟,孩子讀了八年私立學校,我也在私立學校社區圈子裏混了這麼久,參加了無數學校的活動與workshop,學習了與自己本來對教育的認知完全不同的理念。這些經驗不捨得浪費,又有點懶得再從頭來過,重新學習、研究加拿大的公立體制。

而且,面對即將升入高中這個時間節點,總覺得有點來不及,於是就慌了。

至於想家,想念熟悉的環境,想着儘快搬家,這點倒是可以不用那麼勞神,放輕鬆一點纔好。

既來之則安之。才住了不到兩個月,不習慣小鎮的清靜太正常了。在大城市的喧囂與熱鬧中浸潤了40年,怎麼可能不眷戀?

記得剛來的時候,每天都會帶着一顆好奇的心,出門走一走,探索一下社區周邊。我看到了大片的綠草坪,一轉彎就意外的扎進了樹林,有池塘,有蹦蹦跳跳的可愛小松鼠。空氣裏是清新的味道,尤其是傍晚,那種混雜的樹木的味道,以前只有在鄉間旅行時才聞到過。

原來那時我還沒買車,只能用雙腳去探索,反而能腳踏實地的感受到這個小鎮的清幽。

所有對城市的眷戀都始於有車以後,當我的雙腳不再觸踏到土地,當我不再置身於開闊的大自然,當我不再有意把樹木泥土的味道深深吸進我的鼻腔,當我把感官一個個關閉,我開始懷念大城市,懷念北京。

因爲我始終沒有安心把這片新的土地當作未來N多年家的所在。

關於'反應’與‘迴應’,心理學家是這樣解釋:前者是條件反射,後者是有意識的選擇。

那我所作出的基本上都是下意識、不自覺的“反應”。面對刺激,如果給自己留點空間多思考一下,我應該怎樣“迴應”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