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主干,自由延伸——啃读《教育的目的》10

《教育的目的》第4章是"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今天读到这边,看到书中特别提到了数学,说到了数学的本质。

数学的本质是不断地抛弃较特殊的概念,寻求较一般的概念;抛弃特殊的方法,寻求一般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灌输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数学,如果教授得法,是最有力的工具。——P71

读到这里,我头脑中呈现的不是数学教学,我想到的是阅读经典。不知这种联系是否恰当?不过此时我的头脑中闪过的就是关于阅读的。数学中特殊的概念,特殊的方法,对解决一些问题确实很不错。但真正能沉淀下来的,并不是这些特殊的概念,特别的方法。而是一般的概念,一般的方法。因为后者更容易得到迁移,更方便拓展。

这就跟我们的阅读一样。一些特别的知识可能短时间内是高大上,或者有他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知识越具有普适性,越容易迁移。所以我们的阅读,有一块内容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经典阅读。当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经典阅读上,我们获得的普识性的东西越来越多。地基打好了当遇到新的状况时,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最基本的元件,就可以自由组合,生成我们所需要的工具。我们也更容易适应这一个乌卡时代。

举个更通俗的例子。我是一个路痴,很多路我走过了几遍,再走的时候也容易迷路。小的时候,很长时间,如果没有人陪同,我这个路盲是很害怕出门的。

第1次到县城读书,从我奶奶家到一中,需要走10来分钟的路程,这段路程虽然有几个拐角,但基本上都是县城的主要通道。虽然路并不难走,但我也花了好多天,才把这条路记熟。可以独自来回。

有一天需要到一条小巷子的店铺里买一样东西,走过去的时候挺顺利的,东西买好后,在市场上转了一下,就不知道从哪边走回去了。心里有点害怕,以为就那样迷路,走不回来了。没想到在小路上随意穿梭以后,来到了大路,看到了我经常行走的那一条主干道的风景。虽然出入口不一样,但路我是熟悉的,那一次单靠自己的力量顺利回了家。

有了那一次的经历,后来我还尝试了几次,从主干道随意一条巷子进去,七绕八绕,也都顺利的回家了。虽然现在识路的能力还很差,但从那时起,在县城里,我不再担心自己会迷路。因为每次迷路,七走八绕,总能绕到主干道。一到主干道我就可以顺利回家了。

后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找到一条主干道,先不断地、反复地行走,熟识它。单通过主干道我都能顺利地回家或回到我需要的地方时,如果有时间,它的盘枝细节,我都敢去慢慢摸索。

数学里的一般概念,一般方法,就像这些主干道,当你熟识了他们,能够应用自如,再学其他东西,就容易多了。因为学着学着,就会像这些一般概念一般方法靠拢,当你把他们连接到这些概念与方法,那知识的网络就建立起来了。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道路的主干,用心观察,反复走,再严重的路痴一段时间以后也能够熟识。一般概念,一般方法初步了解后,也需要反复应用才可化为己有,进而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网络。

在这一点上《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也有所描述: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将其作为空泛没有意义的公式;为了获得对原理的充分认识,就必须进行技术教育,除此别无他法。仅仅做消极的观察是不够的,只有在创造中,才会对生产出来的物品特性有生动而鲜明的理解。如果你想了解什么东西,那么亲自动手,这是一个可靠的原则。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维栩栩如生,你的概念获得了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来自你亲眼看见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适用范围。——P72

在这里强调了应用、亲自动手、创造……但我的理解就是针对一般的原理,针对一般的概念,一般的方法,进行反复折腾。有时哪怕你折腾的方法不是很高明,但你在折腾中也能达到自我纠正,更好地认识。

比如说我们的数学教学。单靠听老师讲解,学生是能够了解知识的,但这种了解是不深刻的。如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研究,那他们获得的知识就会更为丰满。知道这些知识后,让孩子们把这些知识跟生活事例连接,寻找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就会进一步的深化。有时我还会请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去编故事,或者把一些易错点,用陷阱、用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许他们与现实联系时没那么精准,他们编的故事没那么精彩,但是在折腾的过程中,他们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便会越来越精准。当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这些一般的概念,一般的方法。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他们便游刃有余了。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具有强大存储能力的电脑内存都要不断扩大才能满足存储功能。我们的记忆毕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需要的东西都记下来。加上现在是一个乌卡时代,变化是主旋律。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需要有一种核心的能力,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掌握一般概念,一般方法,更容易形成核心的能力。把这个主干抓牢了,再学习新知识,应对新情况,就只是伸枝展叶,自然生长的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