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組第6次集體備課紀錄

議題一、廣州市教研會議:2021年中招試卷命題人做試卷分析:

1、從中學習命題意圖題、命題趨勢,研究題目的規律特點、答案的設置特點。尤其要研究試題命題與教材的關係。突出命題與日常教學的聯繫。

2、向命題人的命題分析學習日常試卷分析講評的方法:透過得失分情況,評價命題質量;透過命題要求,研究命題規律。

3、學習提升命題、評題能力


議題二、當下學生作文訓練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方案:

結合中招考試作文題的得失分情況,及我們初二學生寫作出現的問題,作文教學要側重以下幾點:

1、情境意識:

鑑於命題多體現情境性,要引導學生寫作時要有“情境意識”,有沒有在寫作中進入相應的情境。幾乎所有的作文題,命題一出來就給你帶入了一種情境,學生寫的時候要爲自己設定一種情境,進入這個情境。怎麼引導學生寫作時有情境意識值得探索。所謂寫作命題的情境性,即任務驅動型,如請你爲某報社撰稿、寫一封信、我想爲你做點什麼。這種類型的文章,體現的是寫作的應用性,即語文爲交流服務,爲生活服務。

如何體現寫作的情境性,2021年中招作文“這裏有我”,“這裏”是哪裏?“這裏有我”是在什麼情境下產生的?“這裏有我”不是一個短語,而是一個句子,它不是一個陳述性的語句,而是一個感嘆性語句,這是在某種特定情境下產生的承諾,是一種擔當,能否寫好這個作文關鍵就是學生在寫作時能否把這種情境創設出來,帶入進去。2020年廣州中招作文是“我能爲你做點什麼”,這是一種對話情境,要寫出與對方的交流感、現場感,必須是第二人稱的面對面式的表達,是一種心跡的直接吐露與表白。學生如果寫作時無法創設出這種情境,便很難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近日練習的作文題目“——撥動了我的心絃”,學生必須創設出某種情境,以“那句話”“背景”“皺紋”“某個情景”爲具體對象,進行情境刻畫,並且必須對自己有所觸動,否則便不合要求。

2、思維立意:

問題: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習慣決定了學生的普遍寫作思維停留在熟悉的家庭和學校爲內容的素材上,意味着命題人追求的“有東西可寫”,但常常很難寫出好文章,多數學生只停留在“我”的感受上,停留在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圈子裏,寫最平淡的內容,且多數學生,作文沒有高度,立意太低,思維被圈住。無論是中招作文得分情況還是我們日常寫作訓練,學生寫作以小見大的思維能力都不容樂觀。

解決:立意更高,需要跳出家庭和學校,以小見大,由小我到大我,由自我到他人、社會和國家,公衆的事情上如抗疫救災、國防等。思維上內容上都要實現一定程度的拓展。這就必然要求優秀的學生不能只限於家庭學校的內容,必須拓展思維與視野,必須關注事實與社會,必須有更開闊的信息面。

3、詳略主次問題:

問題:同樣是中招作文得分結果反映的問題,更是我們日常寫作訓練的突出問題,不能緊扣標題關鍵詞集中表達重點內容,常常鋪墊過多,入題太慢。受小學生時先入爲主的單一事件式記敘文寫作訓練的影響,學生已習慣於寫作只記敘單一完整事件,追求起因經過結果的詳細展開,而不能做到選取典型事件,講究詳略、主次、突出主題,常常把標題關鍵詞信息,即文章主要寫作對象放在文章最後兩段,而前面大量筆墨都是鋪墊與陪襯,造成嚴重的主次不分,詳略不當,扣題不緊。

解決:進一步體會教材文章的結構特點,反覆強化每篇課文的寫作結構特點,深入學習牢固樹立選材、詳略、主次以寫作對象爲核心參照,進行細節刻畫,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而是追求事便的典型性,追求對標題關鍵詞的體現。引導學生減少鋪墊,對故事的起因進行精減,直扣標題,突出文章線索意識,以標題關鍵詞爲線索串連組合寫作材料。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們總結出來的串糖葫蘆結構。尋找教材文本寫作示範的典型性與可模仿性。

4、建構起我們自己的寫作能力層級訓練體系:

潔婷老師闡述自己的寫作思維能力提升經驗

(1)以教材寫作要求爲依託——充分尊重每單元的寫作訓練要求制定寫作訓練方案

(2)以教材文本寫作特點爲參照——充分研究梳理每單元每課文中最值得學習模仿的寫作知識:跟着課文學結構、學開頭結尾、學選材、學習議論抒情、學句法表達。給出示範,提供模板。

(3)以寫作思維能力分層分級爲策略——充分研究學生學情與思維認知特點,從七年級開始制定系列寫作訓練計劃:從寫真實生活入手,從觀察生活中具體的景、人、事入手,進行片斷訓練、專題式訓練,如果集中訓練細節寫人的能力、細膩寫景的能力、夾敘夾議的能力、抒情的能力,將片斷訓練、專題訓練與文章整體的結構訓練、選材訓練、詳略訓練相結合,形成寫作能力層級提升。

議題三、雙減背景下的作業優化設計——“雙減政策下的八年級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方案”

1、結合上級會議指導精神,控量提質,落實雙減

針對這個單元,作業是怎麼設置的,我們教了什麼,學生學了什麼,作業設計是否直接體現學生的學。——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常常出現“自己想教的應該教的與自己實際教的”不一致、課堂教的與學生練的不一致、學生考的與學生練的不一致等奇怪現象。

充分運用統編教材的作業系統:作業設計原則一定是以課後作業爲基礎。創新作業形式,避免作業形式單一。(仿寫類作業)合理規劃作業內容,以深度學習爲指歸的學習任務設計。明確作業分層,體現個性化差異性特點。基礎題-提升題-拓展題。作業分層:必做、選做123

2、制訂我們自己的“雙減政策下的八年級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方案”

爲每一課每一單元設計出符合雙減政策要求的語文作業優化方案:

(1)以教材課後練習爲基礎

(2)體現情境性創設命題及分層原則

(3)以教材文本核心教學價值、考試評價要求爲目標,體現所教所學

(4)量小從優,切實落實雙減精神

3、活動分工:

第一單元:新聞——閻聰聰

第二單元:回憶性散文——喻斌

第三單元、第六單元:古詩文——曉玲、張勝

第四單元:散文——瑞楠

第五單元:說明文——潔婷

紅星照耀中國作爲一個單獨的單元:名著的作業設計,整本書的閱讀怎麼操作,怎麼協調整本書的閱讀與細讀。


議題四、如何評課——緊扣教學目標——從兩節《三峽》同課異構公開課看如何評課

1.學習目標設定是否合理。要從課標要求、教材文性質、學生學情分析、考試評價要求四個角度來確定本文的學習目標。喻斌老師的教學目標比吳老師的設計更合理。

2.學習目標表述是否準確。目標的表述必須準確,指向明確,不能含糊其辭,吳老師的學習目標第一個是“積累字詞,感受文章語言的韻律美”顯然不合邏輯,目標表述不清,前兩個內容形不成因果關係。

3.目標達成是否順利:要看學習目標有沒有達成,是怎樣達成的,是教師精心預設而達成,還是以學生學習爲主而生成;教師在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是起了操控作用還是組織引導作用,是策劃導演作用還是知識灌輸作用,學生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是思維積極活躍的還是思維沉滯被動的,過程中是否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這些是課堂的關鍵。兩節公開課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課型風格,優點非常突出,但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兩節課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問題。比如兩節課都出現了學習目標未全部達成的現象,喻老師的兩個目標第一個未突現出來,過於側重了第二個;吳老師的三個教學目標,只達成了一個半,而第一相目標顯然用力用時過多過猛,因爲從文本性質、學情分析、考試評價及課標要求四個角度看都無需花費半節課功夫進行教學引導,而後兩項教學目標顯然更重要一些,卻沒有足夠時間,所以對學習目標的審視,是評價一節課質量的核心指標,至於教師個人功底、素養、經驗、魅力等應放在其次。

4.學生生成:學生是否有收穫。學生知識上是否通過梳理、整合而有所積累;思維上是否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因到果、由條件到結論形成思維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方面是否通過一定的方法知識到運用能力有所提高。


議題五、寫人記事散文的教學目標定位——我們讓學生學什麼,我們制定怎樣的學習目標

1、學結構內容:學習文章是如何將多則典型事例整合成文的,即有怎樣的結構特點:總分總結構、時間順序、線索等——形成串糖葫蘆結構。

2、學寫作手法:第二單元是寫人記事的回憶性散文,如何寫人是教學核心

《藤野先生》突出的人物描寫手法是細節刻畫:肖像、語言、動作等,必須是分析的重點

《回憶我的母親》顯然沒有對人物進行過多的細節刻畫,都是平實的敘述,在平實的敘述中卻富含感情,因此本文寫人的手法更多的是夾敘夾議,敘述時議論抒情。此處應做教學重點。

3、學習人物形象: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樣的人。通過文本細讀、抓住字詞與細節來分析人物形象特徵,這是一種能力訓練,是教學重點,要做出示範與引導。

4、學習語言特點:讓學生了解並學會分析不同風格的語言特點。這是常見考點,但不需用過多時間與精力,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詞句瞭解魯迅的簡潔幽默、富有感情色彩、耐人尋味的語言特點。《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是樸實質樸、飽含深情的語言特點。

以上學習目標無需平均用力、過度教學,操作時可以進行合併,但必須給學生非常清晰的指引,如何學習文章的寫作結構,提升寫作能力;如何進行細節刻畫,如何夾敘夾議,提升表達能力;如何進行文本細讀,提升分析能力;如何揣摩語言特點,提升語言審美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