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習在課堂真正發生

課堂,不就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就是學生髮生學習的地方?

然而,實事上,常常不是。

看看很多很多大學裏的本科生課堂,前面老師埋頭講,學生下面埋頭玩手機、看課外書,睡倒一大片;再看看絕大多數的職業大中專的課堂,學習幾乎一點沒有發生,而老師卻在講着課。小學的課堂,據小學老師講,常常一半時間在維持紀律,維持好紀律開始講課,而能真正有效學習的學生也是不多,用很多小學老師的話說,就是我們能努力保證的就是讓他們安全,至於學到什麼,真的無法保證。只有自覺一些的孩子,腦子反應快一些的孩子能跟得上,那些注意力差、腦子反應慢的學生幾乎一節課、一天的課,腦子裏啥也學不到。

就像我們平時開大會,領導在上面講得不亦樂乎,我們在下面玩手機,偶爾聽到一兩句感興趣的或感覺有用(其實一般也沒啥實際用)的話,便擡起頭聽一下。

其實課堂上,我們很多時候,不少學生跟我們開會聽領導講話差不多吧。

目前最追求課堂學習質量、學習效率的,應該就是廣大的初中、高中的課堂了。因爲升學壓力太大,形勢逼得太緊。

然而,我們的課堂上,也常常無法做到讓學習真正發生。

常常是因爲老師太能講、太想講,太有表達欲。而完全不顧學生的實際學習心理。就跟領導開會講話一樣樣。

老師們想當然地認爲:只要我講了,學生當然就學習了。

雖然,聽講,是絕大部分人學習的最常用方式,但是,怕也常常是效率最低的方式。

聽講的學習方式,從老師角度,無論如何,都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而從學生角度,只有優秀學生、學習主動性、自我控制力強的學生才能成爲有效的學習方式。而對於大多數資質平平、表現普通的初中學生,老師講、學生聽,都不能說是一種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

所以,我們的課堂,很多很多時候,學習,常常只在少數學生身上真正發生,而對於大部分學生,僅僅是發生、低效發生,對於基礎薄弱、專注力差,學習動力又不足的學生,可能一點也沒有發生。

所以,我們的課堂,在老師很認真、很精心地講課的情況下,常常是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在真正有效地學習,三分之一要多的學生在非常被動地、低效地學習,剩下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可能啥也沒學到。他們是閉目塞聽、聽而不聞、衝耳不聞、心不在焉。

這已不僅僅是學生的個人因素了,這必然是老師的責任。

聽了很多老師的公開課,也反思自己二十幾年的教學經歷,幾乎只要自己講解超過20分鐘,就一定有學生,而且常常不是個別學生,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的講解內容上,即使他在聽,在記,在迴應,但我也能感覺出,他們不入腦,不入心,沒理解,沒聽懂,因爲他們只是聽了聽,記了記,沒有真正學習,我常常會覺得,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超過十幾分鍾二十幾分鐘的講解,對於學生而言,很多情況下就是類似我們平時聽了一會某專家的講座,聽一下,看會兒手機,走走神,再聽一下,再聊聊天,走會兒神,再聽一下,嗯,有點道理,是這麼回事,然後散會。學生聽課,很多進候,只是聽到,瞭解,表面理解,但往往沒有真正領會、深入理解,只是知道了。這不是有效的課堂學習。

很多人,包括學生,如果一節課老師沒有講什麼,就覺得這節課啥也沒有,老師不講,好像就不知道怎麼學,然而實事是,老師講了,不也跟沒怎麼學一樣嗎?

讓學習在課堂真正發生,就必然讓學生當堂去讀、去說、去寫、去交流、討論、展示、講解,去親自整合學習材料,去親自梳理知識、總結知識,而老師,只需要去構建一個讓學生親自梳理、總結、交流、討論、展示、講解的一個情景就可以了。

老師的講,只應該用在讓學生如何真正發生學習的地方,只應該用在學生自己遇到的疑點、難點之處,只應該用在學生在自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需要幫助的地方、處理錯誤的地方,此外一切講解,都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在課堂真正發生。

我常常覺察到,很多學生完全可以在老師明確的任務指引下,進行有效的學習、思考、梳理,但卻常常因爲老師喋喋不休的講解,只能去聽,反而無法靜下心來去完成老師既定的學習任務,只好課下再做訓練。

爲什麼我們不能在課堂上,就把學生要掌握要學習的東西,給他們時間去記、去思考、去討論呢?老師只在他們理解不了的地方去講解,老師只要努力去判斷哪些東西要整體講,哪些要個別講,而不是自己緊緊束縛着學生緊緊跟着自己的講才能學習。

記得高中我上物理課,那是一個很和藹的老教師,他只要上課一講,我幾乎必然打瞌睡,如果他在前面看着,讓我們自習,我便能認認真真鑽研課本,無論是概念、還是例題,還有課後的練習題,我絕大部分都能搞得定,我不是那種腦子很靈活的學生,我需要一個慢慢消化、自我揣摩的過程,可惜,那時老師常常整節整節課地講,我幾乎是整節課整節課地打瞌睡,到了我的兒子上學,我發現他更是完全地繼承了我腦子 反應慢的特點,不僅如此還大大強化了這種特點。教學二十幾年來,我有幸常年都帶一個特別優秀的班,學生個個出類拔粹,學習態度端正,聽課狀態良好,也偶爾會有幾年帶普通的班,還有一些基礎特別薄弱的班,我都發現,只要講得時間長,學生的真正學習效率都不會高,只要我管好嘴,給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與任務,讓學生自己去讀、去背、去寫、去練,他們總會做得更好。即使那些基礎非常薄弱的學生,只要在課堂上給他們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專門地去多讀一讀、多寫一寫,哪裏不懂自己提出來問一問,多針對他們的個別問題去講解,他們總能讓學習真正發生,總要比上課只被動地聽要好。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那時還沒有什麼課改的提法,有一個語文科的老校長,在我們備課時常常提醒我們年輕教師,要去多聽聽數學老師的課,他常說,語文課最應該向數學課學習,你看那數學老師的課,幾乎都不怎麼講,一節課就是動不動在黑板上寫幾個題,然後找學生演板(到講臺上在黑板上直接寫解題運算過程),其他學生在下面解題,演板的學生完成後,再讓下面其他學生評說對錯,如果不對的,或者解題思路方法不一樣的,到前面繼續講解,整節課都是學生在練,學生在評,老師幾乎不怎麼講。這樣的課,纔是語文老師最該學習的課。

最終我也沒有怎麼去聽數學老師的課,尤其是新課改後,我發現數學老師常常比語文老師還能講!

學習金字塔理論,早已是教育界公認的學習理論,然而這種理論,在我們最講究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的初高中課堂裏,被有效運用的應該是最少的,我們的初高中課堂教學最熱衷於各種課改理論建設,對老師們進行各種各樣的培訓學習,要求進行各種各樣的課改實驗,提出了一個又一個課的課改模型,什麼高效課堂、科學課堂、道德課堂、雙新課堂、五步課堂、六步課堂,三維課堂,等等,但不如試試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模式,我們的課堂到底要幹什麼?不就是要讓學生學習嗎?怎樣讓學生學習,那就先把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的事情一一拿掉,給他們學習的材料,學習的工具,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目標,然後,學去——讀、寫、交流、梳理、整合、展示,這期間,老師就看,只給有問題的人進行解答,只做課堂巡視。這樣會不會讓學習真正發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