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杂谈: 仁君明王还是独夫民贼

《论语·述而》记载,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回答:“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商朝末年有一个小国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大哥叫伯夷,小弟叫叔齐。国君有意传位给叔齐,因此,国君死后,伯夷跑了,把君位让于叔齐,谁知道叔齐不愿继承君位,跟着大哥跑了,最后,中子做了国君。

伯夷、叔齐投奔了周文王,文王死后,武王兴兵伐纣,兄弟俩拦住车马劝阻,被武王手下人拉开。周灭商后,兄弟俩以做周朝的官为耻,隐居在首阳山,采薇为食,最终饿死。

子贡为什么问这兄弟俩的故事呢?与当时卫国的政治形势有关。

当时,孔子一行在卫国。卫灵公死了,太子蒯聩在外,大臣拥立蒯聩的儿子卫辄即位。蒯聩听说儿子即位了,仰仗着晋国的支持欲回国争位,卫国人不接纳他,他只好在边境停留下来。在这混乱的形势下,孔子师徒何去何从?弟子们在一块讨论,冉有发言说:“老师会留在卫国做官吗?”子贡说:“我问问去。”

子贡进屋见孔子,并没有直接问孔子是否留在卫国做官,而是问伯夷、叔齐之事。得到孔子回答后,子贡出来,告诉师兄弟们,我们的老师不会留在卫国做官了。

孔子的选择容易理解,伯夷、叔齐推辞君位不受,蒯聩父子为了君位反目,到底由谁来继承君位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君臣父子的名分搞不清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何必出仕呢?

但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里的仁,指什么呢?仁,有仁爱、仁义等意思。这里的仁,应指仁义。伯夷、叔齐认为,纣是君,武王是臣,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因此劝阻。武王不听,周灭商后,二人耻与乱臣贼子为伍,避世隐居首阳山,以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谈音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帝时的音乐,尽美又尽善;《武》是武王时代的音乐,美则美矣,但不能说它是至善。伯夷、叔齐躲避周武王,孔子说哥俩是“仁”;这里又说《武》乐未尽善,这是孔子对武王伐纣含蓄的批评吗?

孔子推崇礼乐制度,对诸侯国君、大夫们违礼的行为深恶痛绝,甚至喊出了“孰能忍,孰不能忍”的狠话,他一辈子的政治梦想,就是复礼。那么,对于武王伐纣这件事,真不好评价。如果赞同,不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乐秩序;如果反对,周文王、周武王是礼乐制度的祖师爷,如何自圆其说?

王阳明与弟子陆澄对此有过对话。

(陆澄)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

(王阳明)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王阳明认为,文王在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都归他了,如果文王不死,可能不会兴兵伐纣,另外三分之一自然来归。文王有办法限制纣王,使他不得做恶。王阳明的解释虽然巧妙,但并没有解决武王伐纣的道德难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孟子。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采取的方法,就是否认纣王是君,他不过是一个残害仁义的贼,人人得而诛之。但历史上真实的纣王,并不像官方史书描写的那样残暴。《论语·子张》记载子贡评价纣王的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纣王并没有书上写的那么坏,只不过他屈居下流,什么污泥浊水都积存在他那儿了。

把子贡的话推进一步,不过成王败寇罢了。只要成功,杀人恶魔可以被打扮成仁君圣王,仁人君子可以被丑化为十恶不赦的坏蛋。子贡为什么说君子讨厌居于下流,因为居于下流什么屎盆子都往你身上扣了。而只要居于上流,就可以以仁义自居,而把对手打成独夫民贼。

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真的比项羽仁义吗?朱元璋消灭了各路反王,他真的比张士诚、陈友谅仁义吗?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的真实,也许并不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