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名勝古蹟

大壩名勝古蹟

鯢影萍蹤收集整理

(2021年10月26日)

資料來源:《古鎮大壩》

大壩歷史悠久,地理形勝,名勝古蹟美不勝數。主要有,四洞、六寨、五墓,此外還有王姑墳,大耳朵墳、草冠墳以及官廳頭古墓羣,紅軍戰鬥過的柏楊坡,神仙坡上的紅軍革命烈土紀念碑,明朝鎮壓過少數民族的李子關、青龍寨(明史稱:大壩山都掌龍頭)、平寨(明史稱:大壩山都掌豹尾)、得古山(明代大壩山都掌都總管、宣撫使得蘭紐酋長大本營)。


風景優美者有無限風光一線天(沙溝子),瑞雪壓頂的古佛臺,天柱擎空的石筍,碧波深潭的馬踏井,古老的中和白塔,傳說中的麟兒獻瑞等,


一、四洞


朝陽洞


朝陽洞在大壩集市外,過新寨橋向西溯流而上,約裏許、登山,洞就在那裏,洞前有廟、內供菩薩、羅漢、其左右石壁連畫廊,曲折以達洞口,此洞天然生成,內有石刻青獅、白象,犀牛,臥虎。敘永縣長岑炯昌手書“朝陽仙境”四字。螺峯高聳,斷石殘碑尚存。自清朝雍、乾以來,鄉人在此講學及諸少年就此研瀆成名者,爲數極多,其洞深不可測,沉穆幽靜,清風徐來,使人神清氣爽,爲大壩八景之一。


附詩:


遊朝陽即景樂至張晏


青獅白象臥朝陽,虎嘯潛聲風自長。

娥壁繁陰滋雨露,螺峯高聳傲星霜。

閒花野草原無恙,斷石殘碑尚有光。

指點龍頭偏說我,“名山”兩字墨猶香。


與張晏遊題朝陽洞

  大壩陶象鼎


古洞何年劈,天然造化功。

睡獅呼欲起、臥虎勢成雄。

暮靄和煙翠,朝霞映日紅。

山嵐奔眼底,雲氣蕩胸中。

佛地超塵遠,仙源有路通。

蓬萊堪著錫,爪跡映飛鴻。


小魚洞

  小魚洞,在大壩集市南,洞中流自遠而出、繞市流入鯤源河,於江橋注入宋江,洞內產鯢魚、細鰱,洞水冬暖夏涼、清瑩潔淨,沿岸柳蔭花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詩曰:“桃花楊柳沿溪岸,柳堤春曉伴人行”,就是這裏的寫照。


附詩:


鯢源晚眺

  —黃季剛


煙浪渺無聲,恍入桃源境。

策杖過招堤,明霞弄金影。


鯢源澄碧(西江月)

  王超作

  

  兩岸煙花翠柳,鯢源澄碧無聲,魚遊淺底一江清,覆底遊藤助興;

  舀取滿壺鯢水,烹茶常飲清心,古來多說長聰明,準怪州人慧敏。


大魚洞


出大壩西行裏許,有一洞伏流遠出,即大魚洞,又名鯤源,是宋江主要發源地,洞水亦系冬暖夏涼,主產大鯢、細鰱、此水時有間歇漲渾水泥漿,變化無端,傳說朝陽洞原有雌雄犀牛一對,因事不和,雄犀牛逃去大魚洞內隱居,洞水的於涸和渾濁,都因雌雄所致。

  

  《古洞潛獅》(大壩八景)

  ——劍泉詩人(作者李甧春)


探奇偶到潛龍窟,忽睹文獅隱水濱,

寧假爪牙矜搏噬,隱留頭骨露精神。

陸沉大地心準轉,高臥空山氣已馴。

大息豺狼當孔道,勸君休戀洞中春。


洞河


洞河在大壩四龍村;水從興晏卜渾流入至四龍洞河流出。號稱地下十里長河;洞口兩旁及頂端,掛滿千奇百怪的石山子(鐘乳石)倒影映入水中,宛如龍宮寶殿,水流出洞口約二三百米處,兩岸石壁琅玕,芳草鮮美,景色宜人,水流下段入宋江。


附詩:


《洞河春泛》

  黃季剛作


偏舟且容與,春風時夏玉。

兩岸盡琅牙,映我鬚眉綠。

  

  景江亭


大壩昔爲太平長官司地,有城堞以住軍民府,鎮邊元帥都司,以防邊亂,地至重地城外芳甸,稻田彌忘。伏流自遠而出曰大小鯢源者,兩溪環繞,以會於景江橋,春水生時,則有鴨乘漲欲上,千百成羣,彩翔殊麗,故謂之[景江漲鴨]雲。橋前爲[景江亭],欄檻偉致,不知始建何時。清同治初,殷於兵火。光緒二十九年,陶微、井世英、王尊仁、黃仕明,仁彬、向紫雲等沐資重建,一仿前制而彩藻、國之。在昔先民任於浩、向文瀾、任錪、桂映星、向雲升、王尊士、劉俸、黃金綏、任憲章,皆是鄉英傑而有聲於外者,無不登覽茲亭,互爲歌詠。時兩源泊泊,花柳沿溪,大塊文章,聚於亭上。又數百年矣,遊覽所傳,精神所翠,九原之思隨會,夷門之吊侯生,能以逸之五存,而慨歸泯沒乎!


朝陽洞


集毛詩句作遊記者,在昔無有,有之自大壩向治先生【朝陽洞遊記】始。洞在大壩,出市集,度景江橋,湖流裏許,登山,洞在焉。前有精藍供菩薩羅漢。其左,依石壁建畫廊,曲折以達洞口。清同光以後數十年,,鄉先生於次設帳教學。黃金綏,任憲章及諸俊髦,少就此研度成名雲。內有興文撥貢生羅世妃題詩曰:

  

石磴盤紆路幾重,天開靈境碧螺封。

崖間翠滴千年雨,門外青回萬點峯。

採藥何人曾到此,觀山有約幸相逢。

尖襟滌盡思禪味,臥聽雞圓動曉鍾。


碑刻尚存洞中。洞深幻不可測,沉沉靜穆,清風徐來。古宋志載八景【朝陽夏靜】即此〃乾隆間,雲南一僧來居,晝夜裹馳坐殿角。一日留字於地,入洞不出,或出而人未之見,於是附近會爲神奇故事。


餘讀中學,向先生爲權學員,集諸生講說,帝及滇僧及其快遊集詩之作。覺其襞積無懈,趣致天然,在聽皆笑。今五十五年,竟不能舉其一句,因有詩云:


朝陽遊記集芭詩,風雅鄉人向子期

比視曝書【番錦集】,江南春色遜餘斯。


洪承緒墓


明永曆帝特授總官鎮守大壩洪承緒墓,在今敘永大壩區四龍公社六望觀音山麓之小木林。夫人張氏、費氏拊葬墓側。


按敘永永不寧廳縣合志與洪氏家譜,承緒江南鳳陽人,父友倫遷四川江安北土裏共樂鄉。至承緒始遷永寧太平裏小木林,太平即今大壩區也。


承緒幼嫺武略,效忠明朝。隆武元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授守備,永曆元年升遊擊,二年升副將,作戰保邊,卓著功績。四年以總兵守大壩。是年九月卒於任所。歿後六年,清順治十三年也,墓碑仍大書永曆十年,從其志也。時永曆蒙塵遷徒,已無定居,而承緒始終一德,不屈朝廷。其孤忠亮節,誠有足多者。


或傳承緒實與洪承鑄既降清爲顯宦,友倫避禍,始來江安雲。若然,則[南枝春暖北枝寒]之詩,若爲鑄緒詠也。


王姑墳


【王姑墳】,故老相傳爲翼王石達開之義妹某墓也。翼王既入四川,親領一軍過敘永,由紅樑子、金鵝、落崖出古宋,王姑統率勁旅,獨當一面,勞瘁嬰疾,竟斃逝於落崖壩中。諸軍感其恩義,葬之今新壩大隊五隊,俗所稱【王姑墳包包】是也。複列對自落巖河之龍昌沱傳遞石塊至大山包,爲王姑壘墓。瞬息墓成,餘石棄臵,至今磊磊道中也。


墓地高敞,四望、五俗、老鷹、馬鞍諸山,蘭花、烏龜、馬蹄諸巖,環拱墓之左右。危峯峭壁,怪石嵯峨中,猶想見王姑英姿颯爽,躍馬橫刀與清軍奮戰時也,


王姑之百二十年矣,鄉中父老轉相傳誦不不衰,墓臺固在,其人其事,當不子虛,因表書之,亦太平軍佚史之一雲。


一、六寨


青龍寨


從大壩北面縱目遠眺,有古寨地形險要,三面峭壁懸崖,一面臨山,形似青龍橫臥,在龍背上建築城垣,周圍寬一里一分,西南兩道卷拱石門,四周石牆。石牆最高二丈五尺,一般一丈八尺,可容兵三至五百人。寨南下面九個山包,山包上各建石雕堡一個。夜幕降臨時,碉堡內燈光明亮,遠看宛如九節龍燈,並連綿村寨(現大壩中學校址)每個碉堡可容兵十至十五人,是主寨的外圍防線。古寨建於清咸豐幾年,江恭進土任永寧同知爲防亂,寨未建成便棄任,後劉廷植、葛風修繼任同知,同治初爲防翼王石達開轉戰川黔巍峨趕修完工,於南門書刻“萬古長城”,留下古寨的痕跡。


人和寨(俗稱平寨)


民初,大壩土豪黃樹猷辦團防,建寨於此。寨堡遠看不雄,近看十分險要。一石挺如方印,三面懸巖百丈,勢如刀切。唯東北方略斜。是人工砌的石牆、非常堅固。寨門前一長坡約數裏,確是易守難攻、若守寨是不用槍炮,以雷木滾石卻敵,也難改上,可見其險要。此寨建國初,平寨鄉鄉政府設於其上,現寨尚存。


瀛水寺寨


大壩區四龍鄉東北瀛水寺地面石林中,一石挺拔,四面懸巖峭壁,人工鑿成的棧道盤旋而上,當地土豪楊安順曾建寨於此。一九三六年川滇黔紅軍游擊隊,在此寨戰鬥時,犧牲過一個遊戲對員,此寨居高臨下,亦守難攻,殘垣尚存,是大壩古寨堡之一。


關鎖巖寨

  大壩片區新壩鄉金田村,毗連古宋回龍鄉田壩,這裏一山突起,形如刀背,山上又真立兩石如關鎖狀,肖冰洋乃當年土豪,曾建寨於此。寨上一眼可見落巖、金鵝、田壩。居高臨下,地勢險要,無論從哪方攻來,一眼便見。由大壩去涼村垇,敘永來馬創井,遠遠就可望見一寨雄踞關鎖巖上,現在尚在,已成古蹟。


雪山北寨


大壩至貓壩十多裏,沿三河口西,盤行而上,經田灣頭,爬上盤旋的棧道口,過掉橋便是寨洞(又名天寶寨)建於民國初年,進壩匪李祥武領頭經手(李祥武先稱雄綠林,後招安於川軍楊春芳部任第一混成旅旅長,古宋城防司令,此處是一溶洞,可容四五百人洞外青山綠水,懸巖深菁,洞旁有飛流百丈的瀑布,酷似水簾,現寨洞完整面貌尚存。


雪山南寨


從大壩壩子爬上三百步、下“海峽”、沿羊腸小道而上,便是雪山南麓、公公背媳婦(石形)在石巖下,這裏也是一個大溶洞,可容三四百人,此溶洞又穿山洞,因洞前洞後都有出路而得名,民國初年由金鵝巨匪建於此,石寶珊死於古宋後,洞便無人問津,這洞也是易守難攻的,居高臨下,設臵吊橋,進洞緊閉寨門,飛鳥難進現舊寨洞尚存。


三、六墓


井見龍墓


一般說的“將軍墳”即井見龍墓,井陝西人,明萬曆初授守備奉調平興文九絲寨,崇禎五年升大壩營遊擊,封威遠將軍,始建大壩石城,周圍二里七分,有石城樓,並修中軍旗鼓,井見龍來此戌邊死於任所,葬於大壩城東門外仙女井邊,墓地高敞,碑記無存,大壩井姓即見龍之後。


一品榮祿大劉福昌夫墓


一品榮祿大夫劉福昌、大壩鎮人,清乾隆間(因基院關係),朝廷誥封爲祿大夫。墳墓在大壩西六合村一個小山包,碑記清除,其孫六奉任大壩千總,因軍功顯赫,攫升松潘總兵,卒於任所,歸葬於大壩,名入杞於四川昭忠祠,後人住大壩。


任登方墓


山大壩東門南側中嶺坡、便是任登方墓地,登方於明崇中期任大壩營守備,因戌邊有功,晉封懷遠將軍、卒於任所,葬於大壩,後定居於此。


洪登緒墓


明永曆帝特授總兵官鎮守大壩洪承緒墓在大壩四龍鄉六望觀音山之小木林,夫人張氏、黃氏、附葬於墓側。按永寧縣和志與洪氏家譜記載、承緒系南鳳陽人,父有佗遷江安縣百里、共樂鄉。至承緒始遷永寧太平裏小木村(太平即大壩),承緒幼、武略、隆慶元年(1640年)按守備,永曆元年升遊擊,二年升副將,四年以總兵守大壩,九月卒於住所。其後清順治十三年,墓碑仍大書永曆十年、從其志也。時永曆蒙塵遷途,已無定居、

而承接終一德,不倔清廷或傳承緒與洪承疇降爲顯臣、有佗避禍,始來江安。若然,則“南枝春暖被枝寒”之詩、緒而詠的。


附詩:

洪承緒墓

——曾令綏

剩水殘山六誥西,孤臣落淚杜鵑啼。

蒼桑幾度遺碑在,“永曆”依稀任墓題


詠洪承緒

——宛明才

衰草斜陽滿墓陬,孤忠耿耿愧阿疇。

梅花一本枝南北,唯有南枝百世留。


黃錤墓


墓地在大壩西北鑿箕彎,明憲宗成化三年,朝以遣兵部尚書程信兵李僅會雲貴川將,鎮壓大壩山都掌,平後臵大壩爲太平長官司、因歷任有功,勅封訓奉大夫,卒於任所、葬於此地,後代住大壩。


王姑墓


附詩:


王姑墓

——曾令緩


凌雲壯志欲驅胡,躍馬橫戈女丈夫。

留得英雄埋骨地,百年人自敬王姑。


悼王姑王超

王姑墳早沒蒿菜,黃菊年年獨自開。

盛世欣逢修史志,樵歌牧唱喜心懷。


王姑嗟怨應安心,起義金田意轉深。

眼見九州同四化,紙錢捷報告佳音。


柏楊坡紅軍烈士遺址


從大壩區沙壩鄉西行、平疇盡處,沿着羊腸小道、石礅盤行、走過數百步石梯便是柏楊坡。一九三五年,中國工農紅軍在四渡赤水後途經大壩的第一軍團及中央機關一部份,先後在大壩住三天(據王同志回憶),於陰曆正月初三,我軍後續部隊約四五十人、行至平寨對側,在黃樹猷佈防的柏楊坡、指揮土豪武裝,攔線阻擊,我紅軍人困馬乏,地形生疏,遭到很大損失。在此犧牲紅軍戰士數人,在紅軍戰鬥的地方,立有紀念碑,以資紀念。


附詩:

紅軍烈士

  ——宛明才


柏楊坡下馬蕭蕭,當年紅軍苦戰鏖。

伏隴青山埋忠骨,人間於此見功高。


一線天


出大壩向西漫行,過馬踏井前行便是一線天(沙溝子)、溝是條曲折漸深的長峽、兩壁懸巖宛如刀削、兩岸距離三尺、人在溝下昂首仰望,只見星天一線,溝內能聽到流水潺潺之聲,韻調優美,峯上蒼藤翠竹、野草巖花,點綴其間。溝長約裏許,盡頭深處高數丈,是天然旅遊勝景,曾被西師、北影攝入鏡頭,說它與峨眉的“一線天”殊堪比美。


附詩:

一線天


千百奇觀在玉溝,茫茫空闊望中收。

懸崖峭壁高萬丈,唯見浮雲一線流。


馬踏井


井在仙鶴洞,一線天之間,三景間隔約裏許,其景乃天工製造形如馬蹄,因而得名。井水常年清澈瑩綠,忽潮湖落,從不漫出井口、四周懸巖如刀劈,蒼簾翠竹環繞其上,潭水深不可測。傳說其中魚大而多,但無人敢去捕取。


馬踏井


月照微波綠似綢,寒潭難測夜悠悠。

何年借得遊山樺,倒影銀河水上流。


第二章大壩鎮廟宇記錄


關岳廟


在石城背後,坐南向北,明崇禎五年建關廟,民國十四年,從文昌關岳廟合關廟、即稱關岳廟。廟內供關羽作爲文武官楷模此廟同治二年作過司衙暑,民國初年作爲團練辦公處,民國十八年設大壩小學。民國三十五年增設晏州中學(現大壩小學)。


文昌宮


在鎮南面、坐南向北,建於清康。雍時期,內供孔子,文昌作爲文官楷模。此廟民國二十五年設過鄉公所。一九五0年到現在爲區公所所在地。


谷王廟(農政局)


在鎮西北面,坐西北向南,建於清朝鹹年間,供伸爲谷王、神龍。爲祈求農業興旺而建。此廟民初爲團練辦公初。民國二十五年以後,慈善會設在裏面,建國後爲糧食倉庫、現爲糧站的釀造廠和“晏州旅遊之地“


興福寺


廟在鎮東北交,於清咸豐十一年建/內供靈宮、韋陀、羅漢。破山祖師在此傳教,建國後作過糧倉。一九五六年拆毀。


萬壽寺


廟在鎮東北角,坐西向東,建於明末光緒元年,供城隍、無常、雞腳神。建國前禮字會在內主事,每年五月二十日慶祝城隍,現爲供銷社宿舍。


南天堂


在鎮南、坐東向西、廟建於清末。供天公天母。祈保一年風調雨順,建國前唐厚安,明義三天恩在內主事。建國後爲供銷社宿舍。


禹王宮


在鎮南、坐東向西,廟建於清末初、內供大禹王,保一年風調雨順。建國前主恩姚扒金在內主事。民國十八年作過向治女子學堂校址,建國後是供銷社物質堆放處。


張爺廟


廟建於清朝康,雍時期,內供張飛、象徵忠義。有“大義錢秋”橫匾一塊,建國後遺失,現改爲電影院。


白衣庵


位於鎮西南、坐西向東,廟建於清末,內供羅漢、觀音、象徵救苦救難。建國前尼姑劉道之事、後爲大田鄉政府。一九六四年拆毀。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地下黨員塗氏兄弟在內設館講學


其它


大壩還有東南西北天堂、南華宮、詹爺廟、六合天、牛王廟、羣仙寺等廟宇。解放前,這些廟宇都有祖石、每年辦會有會首主持。


宗祠


大壩有王、陶、黃、向、鍾、趙、袁家等宗祠。解放前,宗教人等每年在內祭祠。


其中,王氏宗祠建於一九四六年,在都司衙暑舊址上,建國後於一九八0年拆毀。大壩小學在此建築禮堂。


憶登雪山古佛臺①


(一九八O年春)

  羅少源

一、佛臺天險


佛臺聳勢入雲中。史稱南國第一峯。

關高天險人叫絕,王寶修仙去無蹤。


二、佛臺觀日出

大雪年年都送春,秋風七月爽人心。

佛臺之巔觀日出,太陽從你腳下升。


注:①—九五O年以前,我曾兩次登古佛臺,可惜當時不會寫任何東西。一九八O年開發興文石林時?突然想起雪山古佛臺的天險美景,特寫下順口溜二首;②相傳有一叫王寶的人,去雪山古佛臺修仙,曾與另一修仙人終日在古佛臺頂峯一巨石上下棋,棋盤長約丈餘,至今尚存。


鯢影萍蹤

辛丑歲菊月下浣


於四川興文·古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