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公仲淹

恕我孤陋寡聞,中國封建社會,死後溢爲“文正”的有兩位,一位是北宋范仲淹,一位是晚清的曾國藩。這兩位都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今天說說范仲淹。

知道範仲淹是中學語文課本的《岳陽樓記》,要不說人在6-16歲時背過的知識一輩子都忘不了呢,多少年過去了他的心聲或者說是政聲牢記於心,以後由於工作性質、崗位需要,也曾致力於推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作爲國人乃至“喫納稅人糧”(而不是“喫皇糧”)的,信念中理應葆有的不變基因。

范仲淹22歲得知自己原來不姓朱(父早逝,母帶2歲的他改嫁)乃姓範,乃唐朝宰相範履冰之後,發奮苦讀,家貧住在廟裏讀書,晝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一切爲四,早晚各喫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創造了“劃粥斷齏”歷史典故,25歲中進士,九品起任職。在地方曾任興化縣令、祕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後,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西北邊事稍寧後,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寫《岳陽樓記》)、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爲“褒賢”。累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後,相繼從祀於孔廟歷代帝王廟

他是文學家,在散文、詩詞上均有建樹,屬政論文。以經世濟時思想爲文爲詩詞,傳承孟子“浩然正氣”,抒發政治抱負,歌頌大好山河,爲教倡導“勸學育才”,設義學。《靈烏賦》提倡“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體現其爲人官直言一面。還有前面提到的《岳陽樓記》,體現了自古以來文人志士“憂國憂民”思想,他們的憂愁不是個人的憂愁,是爲國爲民的憂愁,千百年來化不開,他不僅革新了宋初柔蘼文風,還影響後代,毛澤東評價其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范仲淹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他還是書法家,黃庭堅山谷題跋》中雲:“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又云:“范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餘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也稱范仲淹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爲人”。

用四尺宣紙寫5張,前兩張是昨天寫,後三張是今天寫。楷書。字七八釐米大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