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山莊裏的背影》摘錄

昨晚,小米哥回到家已經是9:30了,作業寫完了, 還跟同學合吃了三份蓋飯。天氣漸冷,吩咐他雙腳泡進熱氣騰騰的艾葉水裏。邊泡邊讀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這一次讀的是《山莊裏的背影》。正好他已經學過中國歷史相關知識。作家從文化角度去闡釋一座皇家園林裏來來往往的幾代人,解讀了一個王朝興衰敗落的歷程。

 康熙拒絕修繕長城時的批文: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衆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峯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裏,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康熙希望能築起一座無形的長城。對此,他有硬的一手和軟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長城外設立“木蘭圍場”,每年秋天,由皇帝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各級官兵一萬餘人去進行大規模的“圍獵”,實際上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們保持住勇猛、強悍的人生風範,又可順便對北方邊境起一個威懾作用。“木蘭圍場”既然設在長城之外的邊遠地帶,離北京就很有一點距離,如此衆多的朝廷要員前去秋獵,當然要建造一些大大小小的行宮,而熱河行宮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軟的一手是與北方邊疆的各少數民族建立起一種常來常往的友好關係,他們的首領不必長途進京也能有與清廷交誼的場所。而且還爲他們準備下各自的宗教場所,這也就需要有熱河行宮和它周圍的寺廟羣了。”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最能把事情與整個文化系統聯繫起來的是文化人,最懂得文明和野蠻的差別,並把“韃虜”與野蠻連在一起的也是文化人。

——這不是變節,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文化生態意義上的開始認同。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知識分子總是不同尋常,他們總要在政治、軍事的折騰之後表現出長久的文化韌性。文化變成了他們的生命,只有靠生命來擁抱文化了,別無他途。明末以後是這樣,清末以後也是這樣。

  文化的極度脆弱和極度強大,都在王國維先生縱身投水的撲通聲中呈現無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