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題與研課——10月22日區教研會議的體會


10月22日,區教研院組織了一場八年級語文研題交流會,會議由市教研院區分院的楊和平院長主持,先是三位一線的老師彙報交流他們研題講題的成果,後是楊院介紹了自己關於“利用典型試題設計課堂教學問題”的課堂教學設計理念。可以說這場活動的兩個內容,完美地詮釋了研題與研課的關係:研題即爲了研課。研題,明確了考什麼,怎麼考;研課,明確了教什麼,怎麼教。簡單的來說,那就是“怎麼考就怎麼教”,“考什麼就教什麼”。完全打通課堂與考試的屏障,讓考試評價更規範更有效地引導課堂,使課堂目的性更強,課堂設計更明確,教學過程更高效。

這裏面可能存在兩個問題:

1、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這難道不是一種應試主義的倒退嗎?這不是更助長了應試的教學嗎?

2、考與教難道二者間還有距離和屏障嗎?難道老師平時講的課堂教的與考試考的內容還不一樣嗎?

這兩個問題實在是讓語文老師們深感尷尬:

是真的,絕大部分老師平時講的,與考試考的,的確就是不一致,別說考試不一致,就連平時佈置的作業,讓學生練的練習,老師課堂講的、教的與練的都不一樣,以至於有位博士學歷的新老師剛踏上工作崗位就發問:我們語文到底怎樣佈置作業呢?因爲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教材的內容與教學的內容不一致!其他學科,教材內容是什麼,教學內容就是什麼,練的當然就是直接針對教材內容的訓練;而語文學科呢?一篇課文,要講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情感主題、語言技巧、寫作結構、表達方式,還有字詞基礎、寫作背景,要組織朗讀朗誦、思考探究,要體會品味,還要聯想感悟,一篇課文的教學,到底什麼纔是必須的教學內容,要依據課標要求、文本性質、學生學情、考試評價四個層面才能相對準確確定,於是便出現了同一課文不同老師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同的訓練內容。教什麼都無法統一,怎麼教能統一嗎?練什麼豈不是更難統一?

於是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要選擇教輔資料,依照別人設計好的同步訓練佈置作業。

然而,幾乎所有的教輔資料中的同步習題,都很難和老師課堂上具體講的內容統一同步,都與課堂老師講的內容沒有太大關係!

比如幾乎所有的教輔資料的習題每一課的同步訓練都是三項內容,一是字音、形、詞的辨析與運用,病句、常識等基礎知識;二是課內文段的閱讀理解;三是與課本文章略微相關如同類內容、同類體裁的課外文章閱讀理解。可是課堂上老師講的呢?一般主要是講內容理解、結構特徵、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藝術手法,而這些內容的講解,一般注重對學生理解過程的引導,需要通過背景介紹、情境設計、組織誦讀、體會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注重的是思維上的生成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常常完成其中一兩個任務就不錯了,尤其是較長篇的課文常常一篇課文要兩個課時到三個課時,才能把教學目標落實完成。但訓練題則是常常一鍋端出來讓你從整體上對每個角度進行設題考試。

更重要的是,期中期末、中招高考的考試又常常明確規定,不考課內的閱讀理解,而是要考課外的閱讀理解,之所以這樣命題,就是爲了防止學生死記硬背,爲了防止老師機械填鴨式滿堂灌教學,如果明確考試課本內容,初中老師們必定會各種方式逼着學生大背特背,什麼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恨不得得把教學參考書上的內容都抄給學生背,而這一現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學裏極其盛行,老師們也不用怎麼備課,念教參抄教參即可,根本不用講究什麼教學設計了,這應該就是較早期的所謂“考什麼教什麼”。我年輕時曾有一位同事,學生評價極低,上課講話非常呆板,總是面無表情,講課就是照本喧科,天天死卡學生記筆記背筆記,學生表示非常討厭語文課,但每逢考試人家成績都很好,深得領導賞識。後來被學生家長不斷投訴,才被調離一線而從事教務工作了。

顯然出於更復雜的教學改革理念,高考考的與教材課本課堂講的,不一樣了,而且對課本內容的考試,基本上除了幾個必背的古典名句,其它更是無一直接體現。一下子徹底杜絕了死記硬背式的教學與學習形式,逼得老師們開始注重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能力方面的教學。於是百花齊放的課堂教學設計與技術便形成了。

從某個角度說,研題,就是爲了更好地掌握命題規律,就是爲了更深入更有效地應對考試,只要考試存在,研題就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在研題方面達到極致的,那自然是對歷年高考題的研究了,其研究方式一般來自兩個角度,一是縱比找規律,二是橫比找異同。所謂縱比找規律,就是把歷年一般是近五年甚至近十年的同一考點、同一問法進行縱向比較,看其命題規律,研究設題的異同,研究其命題趨勢。以此好更深入有效地進行日常備考指導。所謂橫向比較,就是把同一考點同一命題類型的不同地區不同省份的試題進行比較,尋找各個命題地區的關注點與側重點,比較其異同,評價其優劣,好對本地試題及日常備考教學有充分的指導。三位老師的發言中,有兩位老師就是各取一個角度進行研題講題交流的。

研題,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產物。

而研課呢?很多人說教學是藝術,既然是藝術,那就更值得研了!於是課堂教學的種種技巧百花齊放,各種經驗、實用技巧層出不窮。

但我還是非常非常認同課程論專家王榮生教授的思想:語文教學的最大問題是“教什麼”的問題,而不是“怎麼教”的問題,然而實事上,很多老師面對一篇課文,第一思維都是我要怎樣怎樣地設計,以上出新意,講出花樣。

楊院特別提出的“用典型試題設計課堂教學主問題”的思想,猛然一看,是一種教學理念的倒退——追求應試,以考帶教,要把語文課引向試題講評課,要讓生動活潑注重生成的課堂教學,引向枯燥乏味的答題訓練。

但經過楊院的解讀,我們漸漸體會到,這種理念,如果真的精神領會到位,操作得當,絕對會大大提升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質量。

其一,語文課長期存在着多問多答、亂問亂答、碎問碎答的低思維問答現象,看似課堂熱火朝天,其實沒有思維質量。而“用典型試題設計課堂教學主問題”,使課堂有明確的思維方向,以一問而統攝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對老師的課堂問題也形成極好的約束。以此實現爲思維而教的課堂效果。

其二,什麼是“典型試題”,“典型試題”,用楊院的解釋就是中招高考命題中,那些經過專家反覆打造、經過各地老師反思推敲、表達規範、難度適宜、考點明晰、指向明確的試題,尤其是與課文體裁一致的閱讀題。楊院提出,我要充分利用這些試題,看看這些大型考試當中,命題設置的規律與方法,直接借取、或適當改造,拿到我們日常講解的課文教學中去,面對一篇課文,在一節課中,完全參照“典型試題”的問法來形成課堂教學的主問題。

其三,很好地解決“教什麼”的問題。由於是用“典型試題”的模樣來設計教學主問題,而“典型試題”的命題原則就是新課標,這與教材的方向是一致的,只需要研究透一篇文章在大型考試的命題中是如何設題的,那麼直接嫁接到教材課文的分析中,這樣極其有利於確定教學目標,畢竟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考試命題也越來越注重思維能力的提升等能力的導向了。

其四,也是楊院特別強調的,在當前雙減的形勢下,特別提倡課堂的增質高效,那麼,用典型試題來設計教學主問題,就尤其顯得效果突出了。

楊院還闡述了更多的優點,我都非常的認同。但是,如何在落實的過程中確保我們語文課的機趣生動,確保我們語文課的活潑生成,如何彰顯老師自身個性,如何體現教師的主導,因爲畢竟語文課是複雜的,靈動的,是注重過程的,是強調師生文本三者互動的,畢竟不是一個簡單的答題過程。還需要好好的研討和摸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