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增趣漫談

一日,實習老師小彭在聽過一位年輕老師的課後,問我:

像我們年輕教師,怎樣才能提升自己課堂的趣味呢?我看到那些基礎薄弱的班級,老師課堂不管怎樣調動,都會有好幾個學生趴在桌子上睡覺,還有不少學生髮呆走神,根本就不聽課,我們這些年輕老師面對這樣的班級,好像很難有好的辦法。

我說:提升課堂的趣味,讓學生喜歡聽老師講課,這可是個很大的話題,在這方面其實我們一直在探究了,尤其像你們年輕人,缺少經驗,總想着自己講好課,學生好好聽就可以了,事實上遠比這要複雜,由於初中的招生是國家採取劃片搖號招生,學校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則,將基礎特別薄弱的學生分爲一個班,這其實是有利於我們教學的,即使不分班,那班級中也會有基礎非常薄弱的學生,甚至他們因爲學習態度、行爲習慣與其他孩子差距特別大而會更加地失去信心與動力,但不管怎樣,面對基礎特別薄弱的學生的教學,都將是我們的終身課題,如果我們的課堂再沒有趣味,對於相當一部分基礎本就薄弱的學生來說,他們荒廢的不僅是自己的學習,更影響的是我們自己的職業價值——看似我們努力付出,但教學一點收穫感、成功感都沒有,就更談不上職業的幸福感。其實,所謂的課堂趣味,不如說就是如何提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而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爲習慣、基礎狀態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單從我們教師角度,經過這一年多的總結,我梳理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聲音增趣。我們要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有特色,有魅力。我們文科特別是語文,表達要流暢,聲音要悅耳,聲調要富於變化,我們要讓自己成爲演講、朗誦的內行。有一位年輕的英語老師深受學生喜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英語發言特別標準,簡直可做配音演員,學生一聽他的聲音就非常喜歡,那我們語文老師呢?聲音是體現我們價值的第一途徑,如果我們的聲音小、柔、無力、沒有起伏變化,特別是年輕教師,如果課堂聲音表達不流暢、結結巴巴,聲音平淡,幾乎不管你講什麼,學生都會昏昏欲睡,甚至我們不講還好,一講就是播放催眠曲,學生課堂打瞌睡簡直根本就無法控制。學生不但不喜歡,他們還要投訴老師業務不行,所以,我建議你們平時要多練練有感情的課文朗讀,要讀出人物的語氣、心理、甚至動作,多練詩歌朗誦,這真的是基本功。這種聲音增趣,本質上是由聲音所形成的“表達氣場”,當你的聲音裏是滿滿的情感、節奏、感染力,自然會深深吸引學生。能不能吸引學生,常常登臺一張口就讓人感覺出來了。這就是氣場。

二是:肢體增趣。這裏說的肢體就是肢體語言了。心理學家們早就有這樣的結論:一個人要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單純的語言成分只佔7%,聲調佔38%,另外的55%信息都需要由非語言的神態動作來傳達。作爲課堂的主導者,我們必須充分調動我們的肢體語言:頭、手、胳膊,面部表情,還有整個身體,我們絕對不要只站在講臺前不動,要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過道中去,要走進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你講課時,他得到了你的關注,他也感覺到你在關注着他,我們要通過我們的表情、眼神、手勢、動作,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我在爲你講課,我在看着你講課,我是在講給你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正在被老師尊重:我們會對課堂自由發言的、不自覺迴應的學生報以眼神認可、微笑理解、手勢確認、掌聲鼓勵。當然此時必然地也是自然地伴隨着我們的聲音,與學生形成更具體明確的課堂交流。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單方的講與聽,那就是最好的趣味。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課堂案例:

有一次指導青年教師的公開課,我發現,老師提問學生髮言時,這位老師便主動地走向那個發言的學生,神情非常誠懇專注地看着那個學生,臉上一直洋溢着讚許的表情,眼神中更是充滿了鼓勵,學生侃侃而談,這便形成了一次非常好的課堂師生互動,但同時我也發現了一個更爲嚴重的問題,當這位老師與那個起立發言的學生全神貫注地交流時,由於那個學生講話聲音不是很大,教室裏其他幾乎一半的學生無所事事,有發呆的,有亂翻書的,有聊天說笑的,有獨自看書思考的,有努力聽他人發言而聽不見的,而老師卻只把注意力放在了那個起立發言的學生身上,幾乎完全無暇過問全班其他絕大部分學生了,此時的課堂便成了一師一生的課堂,而不是一師一班的課堂。這是我在很多年輕的老師課堂上觀察到的,也就是說,在這位年輕老師的心裏,所關注的仍然是自己頭腦中要講的東西,一旦有學生迴應了,便將自己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那個迴應的學生身上,他的頭腦中還沒有全體的學生,那如何即關注個體又關注整體呢?其實這裏就是一個所謂的控場能力,好多老師常常因爲某一個學生的發言展示,而忽略了對全場的控制,造成一人“得道”,衆人“放縱”的現象。怎麼處理這種現象呢?我的建議是充分調動你的肢體語言,比如:一個學生髮言時,我們可以走近學生,靠得更近一點,這表示親近和尊重,同時我們可以側身對着發言的學生,用耳朵和側臉對着學生,表示老師對學生的發言在做很專注的傾聽,但同時我們把整個臉部正面面對全體的學生,眼神要注意和所有的學生進行交流,並且配合着着我們的聲音,即把那個發言的同學所講的觀點關鍵詞,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聲音再加強強化出來,伴隨着表情與眼神,交流給全班所有的學生,或者配合着這樣的語言“大家覺得他講得怎麼樣?”“同學們覺得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想一想有沒有同學不同意他的觀點的?”這樣的一套肢體動作加聲音語言,是不是就可以將全班學生的注意緊緊地吸引到了那個發言的學生身上,同也是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拉回到老師自己的身上,雖然只是一個學生在發言,但全班所有的學生都在參與傾聽與思考。這就是一種控場。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永遠是所有的學生,而不是一兩個孩子,時時刻刻,我要努力讓所有的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目光我們的熱情我們的關注,讓每一個學生都覺得:老師在關注着我。趣味是什麼?就是老師的熱切的眼神、老師的關注力量。

三是:板書增趣。我們語文老師的板書常常無法和數學、物理老師們的板書那樣有條理,需要整板整板的推理運算,但我們的板書要有形有力,所以我們必須練字。

四是:故事增趣。初中的孩子,很多基礎薄弱的學生並不是不愛學習,而是心智年齡給人的感覺相對基礎好的班級孩子顯得較小,總給人一種沒長大的小學生狀態,他們的專注力普遍較低,他們的笑點也很低,隨便一件小事都能讓他們很開心地大笑,他們的幸福感明顯要高於基礎較好的學生,他們明明成績那麼糟糕,卻那麼自信,那麼開心,像小孩子一樣,如果課堂上給他們講個故事,那會讓他們迅速精神百倍,每當我在講解課文時一旦穿插了一兩則關於作者或者與課文內容某處相關的故事,他們就會兩眼放光。而一里講到其他課文意思理解分析的地方,他們常常又很明顯地不那麼精神飽滿。所以,年輕老師,一定要會講故事。我剛參加工作時就有老教師給我講過一個經驗:几上課先講三則小笑話,無論怎樣先讓學生在你的課堂上笑起來,哪怕就是與課堂內容沒有多大關係,能讓孩子在你的課堂上笑起來那就是本事。我覺得這在某個角度來說很有道理,想一想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沒有笑容,那證明我們的課堂包括我們自己是多麼地無趣,對於初中的孩子而言,還有什麼能比趣味更重要的呢?你講再重要的知識,如果他們聽着很無趣不也是白搭嗎?再好的藥,餵給孩子喫也要和着糖水或者包裹成糖丸,否則講什麼“良藥苦口利於病”這種話對初中孩子而言都是自己的不負責任。所以我們要練習如何講故事,如何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有味道,要會設置懸念和包袱,要會弔學生胃口,更要會用現代流行的語言講述課本中傳統的古老的故事傳說。不妨平時我們自己也多聽聽《吐槽大會》《脫口秀》《奇葩說》等節目,看看電視上是怎樣把故事講述得幽默搞笑又有意思的。課堂的故事來自哪裏呢?一是來自作者,每個作者在寫文章時都是有着豐富複雜的人生故事的,而賞析文章很重要的一個角度就是要知人論世,這幾乎是不得不講的故事,但很多老師講作者常常只是弄一頁PPT,形式化地搞一個作者簡介,卻沒有更生動的描述了,白白地浪費了故事素材;二是來自課文內容,文本當中常常也是有故事的,需要我們有意去挖掘;三是來自生活聯繫,就是在我們備課時,爲了更好地講解文本要點,需要我們舉例延伸,這常常是課堂故事的又一重要來源,這要求老師必須善於聯繫,善於拓展;四是來源於課堂生髮,就是根據學生的表現來製造故事,比如學生精彩的發言、發言時的失誤、課堂的突發狀況等等,形成班級當日小故事,這需要老師對學生更熟悉、課堂更靈活。當然課堂故事也會出現負面影響:一是佔用了課堂時間,使課堂節奏有些鬆散,但常常會讓不少學生感覺輕鬆和喜悅。二是學生頭腦中常常故事佔了主要地位,而伴隨故事的知識卻被選擇性無意識遺忘了。有不少孩子頭腦中只剩下故事和自己由故事所生髮的聯想想象,至於老師後來強調的知識點竟毫無印象了。

五、知識增趣,我又稱之爲“乾貨增趣”。語文課,很容易出現一個弊端,那就是老師領着學生進入到課文的分析理解探討之中,可是二十幾分鍾過去了,到底記些什麼呢?在學生心中總是覺得不如其他學科那麼實在,即到底我要記些什麼、背些什麼,知識的乾貨是什麼,學生總覺得語文課多聽一節少聽一節沒什麼感覺,因爲只需要聽,大不了了一起說說、討論,即使有些自己的想法體會,也就是課堂交流交流,但到底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下些什麼呢?沒有乾貨!而其他學科常常是滿滿的筆記,課本上常常是標得非常明確的知識點,語文課文的知識點在哪裏呢?大不了就是幾個生字詞,再加上個別的修辭手法,還有什麼明確的知識點嗎?語文課,常常學生不知道要記什麼,我們常常給學生一種只是聽聽就行了沒啥可記的這種印象。對於學生來說,有那種實實在在的收穫感,就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很多基礎薄弱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同學,常常就是因爲感覺上課沒意思、沒收穫而漸漸不想聽不想學了。對於古詩、文言文,我們當然可以給學生滿滿的知識乾貨,可是對於那些篇幅很長的現代文我們自己也時常覺得沒有乾貨呀,這就很需要我們備課時要更加清晰明確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的語文課跟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學科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而語文學科教材內容不是教學內容,需要我們自己從中梳理、明確給學生。

六、能力增趣,我也稱之爲“思維增趣”。語文課的確有時不如其他學科,每一章每一節,都常常是滿滿的知識乾貨,學生於是會常常覺得多聽一節少聽一節沒有感覺,但語文課更多的是“能力乾貨”,即我們需要學生去學會理解、分析、概括,去體會、賞析、運用、表達,這種能力纔是語文更關鍵的乾貨,但也常常是因爲這種能力要求,學生更覺得學起語文來不踏實,不實在,因爲能力的標準太難定位,因爲再好的學生也有理解不對的句子,再差的學生也會說出幾點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語文學科的能力不像其他學科,你把教材章節中的知識點理解了記住了差不多就意味着你會解決相關的習題,可是語文呢?幾乎沒有辦法明確一個學生的理解能力、賞析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到底是高還是低,而那些能力高的學生好像一直都是挺高的,而那些能力差的學生好像不管怎麼努力,他們就是理解不了,這跟聽不聽語文課幾乎沒有太大關係,這實在是讓語文老師極其尷尬。作爲年輕老師怎麼辦呢?這幾乎是我們終身面對的課題,我們要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面對一篇課文,我想我們至少要讓初中時期的學生產生這樣的分析意識:一是學會有意識地分析文章的標題,有意識地通過標題思考文章的主要內容、主題情感、結構線索,一般標題裏至少是有以上這些信息的;二是學會有意識地標註段落分析結構,這是爲了提升學生總體掌控信息的能力,能從整體上思考各段落間的關係,比如總分、並列、對比、層進、因果、點面、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等等,要能有意識地分析判斷整篇文章的思路、重要內容前後間的關係; 三是有意識地分析關鍵人物的重要信息,比如人物形象、細節刻畫等;四是有意識地分析體會作品的語言,如用字用詞,修辭手法等等,增強文學審美能力。五是有意識地概括、歸納、總結作品主要內容及主題情感。那麼這些能力如何給學生一項項有步驟可操作地分解給學生並進行訓練呢?這就是我們備課時必須着力的。當然除了上面的這些能力,還有朗讀的能力、知識梳理的能力等等。總之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是有思維的課堂,是思維可以不斷明顯進階的課堂,是爲思維而教的課堂。我們要努力把語文課的“能力型課堂”轉化成有步驟、可操作、可測量、可展示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纔會讓學生覺得語文課的能力也是實實在在的。

七、表達增趣。表達增趣,就是要讓學生表達,每個孩子內心都有自己的表達欲,而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去表達,談自己的感受與看法,我們要讓自己的課堂成爲學生願意表達、習慣表達、高興表達的場所,這就需要設計生成的課堂、開放型的課堂,而不是封閉式、嚴密預設性課堂。我們很多語文課,常常都是老師無休止地表達,而學生只是聽,這樣的課堂無法讓學生感受到興趣。

八、情境增趣,就是要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合適的情境創設,當然容易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與興趣,但也要注意情境創設時要給夠學生自由發揮的餘地,很多的情境創設目的是爲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但常常是通過某種預設更死板地限制了學生,使學生只能在某個相對狹小的空間情境中去思考,反而起到不好的作用。

九、語言增趣。努力提升我們自己的語言藝術,就是要像脫口秀藝人那樣講述我們的語文知識與語文故事,不僅如此,還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幽默、活潑、富有機趣的學科特點,要能從身邊、生活、網絡的語言中吸取新的信息表達課文中的經典內容,要讓學生覺得即使講古詩文也能有滿滿的當代信息,古爲今用,古今互通;甚至我們還要通過我們的語言對學生、文章作者、課文內容進行各種幽默機趣的調侃。這就是我們要不斷追求的語言藝術。

當然激發學生課堂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但對於年輕的語文老師來說,首先是先解放自己、放開自己,充分調動自己的聲音、語言、肢體神態,通過精心備課、深入研討,給學生實質的課堂收穫,再加上嚴格的學習管理,使自己成爲一個有趣味又嚴格有溫度又有原則的老師,學生纔有可能更愛我們的語文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