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餅筒

老施因企業改制提前退休,每月有五六千塊錢的退休工資,和老伴的退休工資加在一塊,足夠他們的一切花銷。兒子已成家立業,一個孫女在上幼兒園,老倆口負責接送,生活過得悠閒自在。

但老施是個閒不住的人,老倆口服侍一個小孫女,老施覺得閒得着慌。和老伴商量後,想再找一份事情做,他們遇到熟人後就多方打聽。這不,還就讓他們打聽着了,某小區的物業正缺保安,老施去應聘,一應就成,老施就高高興興去上班了。

給老施介紹工作的人叫陳潔,在某物業公司裏上班,同是台州老鄉的他們,房子買在同一個小區,時間長了就混了個臉熟,見了面能客氣地打聲招呼。老施要找工作的事被陳潔知道了,陳潔就把他介紹到自己上班的公司去了。

老施上班穩定以後,想請老鄉陳潔喫頓飯,好感謝她介紹工作的一片熱情。

陳潔說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誰會在意那大同小異的一頓飯局,作爲同鄉,我倒很懷念家鄉的一道特色美食一一餃餅筒。這麼多年出門在外,很少喫過家鄉的餃餅筒了。

老施的眼裏立即放光,說妹子你還真有口福了,你嫂子做的餃餅筒就非常好喫。她退休在家沒什麼事,變着法子給我們做好喫的,做餃餅筒就是她的拿手好活,我這就讓你嫂子給你做去。

陳潔高興地說,若能喫到家鄉地道的餃餅筒,比請我喫一頓飯有意思多了。

隨後,老施夫婦即刻準備做餃餅筒的食材。

餃餅筒是一種用麪粉製作的食品,它包括外面的粉皮和筒內的各種食材。製作時,將麪粉和好,用手將麪攤在平底鍋上,攤成一張張直徑30公分大小的軟質麪皮,然後將事先炒好的各種食料,如粉絲、蘿蔔、豬肉、豆腐等,根據個人的喜好,將一定量的食材均勻地放在麪皮上包好,然後放到平底鍋上,塗上食用油煎到外面的皮變成黃色即可。它薄如紙、圓如鏡、透光亮,再拌以油、蔥、蒜,喫起來香味四溢,鬆軟適度,可口極了。

餃餅筒的來歷,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爲紀念戚繼光抗擊倭寇所爲。

幾百年前,抗倭名將戚繼光帶領將士們奮勇殺敵,將倭寇抵禦在域外。當地百姓爲了犒勞前方將士,各自將家中的拿手好菜獻了出來,聚在一起慰問將士們。由於百家百菜,不利於分發。有人就想出了利用麪皮把菜餚裹起來,這樣既利於存放,又便於將士們攜帶,餃餅筒最初的雛形就這樣形成了。

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喫餃餅筒已經成了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逢年過節,餃餅筒更是家家戶戶必做的一道美食。

在外多年的陳潔,見識過無數的美食佳餚,但家鄉餃餅筒的味道,始終在她的記憶中揮之不去。老施請她喫飯時,她不自覺地流露出對餃餅筒的懷念。

當老施把老伴做好的餃餅筒送到陳潔的面前時。陳潔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