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痛苦竟源于自己的选择?跟随岸见一郎,听一听阿德勒的哲学课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幸福”,你认同吗?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切,怎么可能!”。因为我周围的世界就与哲人说的不同啊。

先来听听我身边的两个故事吧。

                        故事01

朋友木子的表弟在家闭门不出已有近半年的时间了。木子说,表弟不是不想出门,但是他一想到要出门,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木子的表弟非常痛苦,他期待自己改变,但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改变。

按照很多心理咨询师的说法,木子表弟的状态一定是因为某种心理创伤而导致的。他的心理创伤或许来自于原生态家庭,亦或是来自于求学或者恋爱过程中曾遭遇过沉重的打击。总之,一定是有原因的。

虽然我没有详细问过木子关于他表弟的具体经历,但在我看来,木子表弟害怕出门,必然是有原因的。

但当我捧起《被讨厌的勇气》时,我的这个观点开始动摇啦。在阿德勒哲学的启发下,我对木子表弟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因为对心理学的共同爱好,阿德勒曾经与弗洛伊德结缘,成为要好的朋友。但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在观点上的不同,而导致彼此关系破裂。

阿德勒在20世纪初,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阿德勒看来,人的所有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特有的“目的”做支撑。

按照阿德勒“目的论”哲学,木子的表弟不是因为害怕出门而心悸手抖。而是先有“不出门”的目的。为了达到“不出门”的目的,制造出了恐惧、不安。

在木子表弟看来,选择“不出门”,至少可能得到利于自己的好处。

比如:父母会非常担心他。父母会把更多的关注都放到他身上,并且小心翼翼的照顾他。

而一旦走出房间,自己就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没有人会像父母那样在意他,重视他。这种被关注、被照顾的特殊待遇,也就烟消云散了。

或许木子的表弟对生活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无论怎么样,他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在采取行动。

阿德勒否认心理创伤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可否认,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但阿德勒认为: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

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无论过去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过去是任谁都改变不了的事实。

既然改变不了,如何才能让自己从过去的束缚中跳脱出来呢?

阿德勒给出了具体的方法:从一个新的高度或者角度,重新给自己的经历赋予正面积极的意义。

                              故事02

在我眼中,表妹妮妮是一个聪明、美丽又可爱的女孩。但不知为什么,生活中的她,非常自卑敏感。整天心事重重,愁容满面。表妹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姐,我真想变成你这个样子,让自己活的轻松快乐些”。

很显然,表妹讨厌现在的自己。她也知道自己无法变成我的样子。只是活在自己的期待中。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变成别人后,或许会更加幸福快乐,那说明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没有的东西上。太关注自己“被给予了什么”,而没有想过如何利用自己“被给予的(已有的)”。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表妹妮妮就是这样的典型。在别人眼里,她拥有的太多了,而她却总在想着自己少了些什么。

从阿德勒的观点看,表妹陷入了无意识执念。

在这点上,我们要向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学习。无论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出身、受教育程度、国籍… …,那就学学小草,试着最大化的从自己被给予的环境中,汲取成长所必须的养分。

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长成自己悦纳的样子。

表妹虽然研究生毕业,平时也读不少的书,但她认为自己天生悲观。在她看来,性格/秉性是人最没办法改变的。

而在阿德勒看来,人的秉性是生活方式累积成。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的思考或者行为方式。

狭义上说:“生活方式即性格”

广义上说:“生活方式即世界观或人生观”

一说到世界观或者人生观,是不是觉得有改变的可能性啦呢?

我常跟表妹说,与其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不如试着说:“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

阿德勒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外部因素(比如国籍,人种,文化,家庭环境等),但人在10岁左右,会无意识的,从利己角度出发,选择成为“这样的我”。

既然是选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选择呢?

只要有足够的勇气,人人都可以重新选择。

如果表妹想做到真正的改变,就要拿出勇气,摒弃现有的习惯。甚至改变一些行事方式。

脑科学研究表明:注意力在哪里,大脑神经元就会在哪里放电。从而形成神经回路,形成你的思维习惯。

同一个世界,可以是彩色的,也可以是灰色的。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颜色,权利在的手中。

世界是不会变,能变的是我们看世界的眼睛。

愿所有痛苦的人,能摘下“自己的墨镜”,重新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