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這個分水嶺

前幾日和一位一歲多的寶媽聊天,突然發現,養育者的焦慮也分階段式。幼兒期有幼兒期的焦慮,而小學就像一個分水嶺。

如今站在這分水嶺之中,回看自己走過的育兒路,發現一切也只不過是平常的生活而已,所謂的養育就是父母選擇的生活方式。

自己選擇的所謂放養的養育模式,沒有任何的早教、興趣班,甚至幼兒園都只是上了一個半學期。如此孩子上小學之後我沒有遇到挑戰嗎?有的!

起初,我也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畢竟那個小學於我來說都覺得好大呀。一年級就有六個班,每個班都有50個左右的孩子,好大的大集體呀!我這個從小地方出生的人,從小學到高中都沒進入過那麼大的集體呢。

但兒子的適應能力似乎還行,一切都挺順利的,每天的上學、放學似乎已經就是日常了。

那麼學習上呢,原來這纔是重點,新的挑戰早在該出現的地方等着我了。

陪孩子成長的路上,幼兒期孩子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讓我有機會重新去認識自己的情緒,理清自我的關係、原生家庭的關係和重新建立自己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

那麼現在呢,我發現透過孩子,我要重新去做另一份功課了——如何平衡外在的評價。

回看自己的學生生涯,小學在自己那個小小的村莊裏,幾乎可以說是在無憂無慮的時光裏度過的,那裏儲存了我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但是從初中,離開村莊到鎮上讀書之後,從此學業生涯裏似乎都是黑暗的歷史。我開始渴望優秀,因爲優秀可以獲得太多啦,比如老師的親賴、比如榮譽、比如價值感、存在感……但那個領獎臺,我一次都沒上去過,無論我如何努力,那裏似乎都遙不可及。

那種深深的挫敗感和自卑感,在整個青春期讓我無比地痛過,而在成年後也要花好多好多時間去修復,而疤總會留下痕的。

當我開始陪自己的兒子學習時,進入到一個榜樣的集體中時,我發現自己曾經對優秀和被認可的渴望很隱蔽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了。

一看到兒子落後了就着急,一看到兒子不太情願練習寫字就失望、生氣。

我看到自己失望的背後是對兒子有着屬於我自己的期望,兒子達不到我的期望,我就生氣。生氣的背後是我陷入一種否定當中,否定自己也否定兒子,我想擺脫這種被否定的恐慌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用生氣來自我防護,透過生氣的情緒傳遞給孩子“都是你做得不夠好”的信息。

當我看清了自己的情緒之後,一切似乎就變得晴朗多了。

我問自己,我可以允許自己的兒子達不到老師眼裏的優秀狀態嗎?當然可以,就像我現在允許自己可以不用達到社會對成人的優秀標準一樣,自得其樂地當一個農民,順便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兒。

曾經我無比渴望過,即便我不優秀也值得被接納和肯定,也值得獲得人所需要的愛。不用把愛做爲條件去要求孩子優秀,是我能給孩子的安全感之一吧。

如此,就該任孩子不學嗎?

當然不是!

只是在完成了自我接納之後,面對孩子就不會有那麼多莫名的情緒,你開始有空間去允許孩子慢慢來,哪怕他暫時跟不上。

試想等孩子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拼音和識字對他來說也一樣是小菜一碟。而我們始終要保護的是孩子學習的熱情,如何保持這份熱情呢?

在我的經驗裏,我覺得是讓最初接觸學習的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就算整個中學階段我一張獎狀也沒領過,但小學時光確實充滿了許多美好。所以,即便走出校園以後,我對學習依然充滿熱情,哪怕要面對生計,但透過所學一次次打破自己很多原有的認知,依然讓我體驗到精神上的無限滿足。

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保有這份學習的熱情,希望他可以支配屬於他自己生命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

如此,我開始和兒子協商他學習的時間,這個時間段要完成老師留的很少的家庭作業,其它時間他自由支配。

現在沒有書面作業了,而我們小學之前既沒有特意認過字,也沒有練習寫字。兒子也表示寫字沒意思,不太樂意寫。

怎麼辦呢?那就讓寫字變得有意思一點,比如全家人一起玩猜字遊戲,每個人都要出題。兒子玩得不亦樂乎,開始用他學的拼音神祕地出題,能夠學以致用,把所學在生活中用起來,如此學起來似乎就變得有意思多了。

當然還有許多其它的方式,比如用文字向孩子表達想對孩子說的話,註上拼音孩子就可以拼出來了。

因爲那是與他有關的話,在拼出的那一刻你會發現孩子臉上的驚喜。

生活,處處都是學習!

我發現最關鍵的是,要先去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先自我和解、接納了,才能從困境中出來,而不是反反覆覆陷在同一模式裏,讓自己和孩子困在負面情緒裏煎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