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和李宗吾对人性的看法

孟子是儒家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人物,我们常说儒家是孔孟之道,但为儒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孟子。孟子思想的特色,一是性善论,二是仁政说。今天就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可见这个性善说,并非后人所加,而是孟子生前,所津津乐道的绝学。

性善说并非我们习以为常的性本善,而是说人人皆有善之“端”。孟子认为,人人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这四心还不是善,而是善之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是人具体表现出来的四种善,而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种心只是四种善的“端”,这个端,是发端、萌芽的意思。孟子说:“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有此四端,就像人有四肢,四肢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这个善良的发端,当然也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人有此四端,为什么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感觉不到呢?因为“弗思耳矣。”不去想他罢了。孟子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你要探求这四端,就能得到,你不求,就会失去它。可见,虽然人有此四心,但容易失去。为什么容易失去,在孟子看来,因为人有耳目等器官,这些器官有欲求,如果心思随着这些器官走了,四端就丢失了。

孟子的原话是:“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耳目之类的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蒙蔽,一旦与外物相接触,便被引向岐途。而心会思考。心一思考,便会得到善端,不思考,就得不到善端。

这个“思”,相当于理性,人的理性发挥作用,便不会受外物的蒙蔽,从而知道人要过良善的生活。

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动物几乎没有差别,有差别的地方就在于人有善端,而动物没有。君子能够保存它,而小人失去了它。一旦失去了它,人就不能成为人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的论证似乎逻辑缜密,无懈可击。但我有个疑问,人有善端故然没错,但人的耳目口鼻不是天生的吗,人要吃,要喝,这种欲望不是与生带来的吗?这种欲望并不是恶,但它可能会带来恶的结果。荀子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认为,人性好利,耳目生来就好声色,如果顺着人性去满足欲望的要求,那么争夺生而礼义亡。

荀子说的也很有道理呀,孟子与荀子到底哪个说的对?其实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人有善端固然不错,但人也有好利之心,只有获得一定的物资资源,才能维持人的正常生活。但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获得资源人不得不争,一争无所不用其极,天下就大乱了。如此看来,人不也有恶端吗?

那么,善端是主要的,还是恶端是主要的?民国奇人、厚黑教主李宗吾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明明提出怵惕恻隐四字。下文忽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平空把怵惕二字摘来丢了......再者孟子所说:‘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是孺子对于井发生了死生存亡的关系,我是立在旁观地位。假令我与孺子同时将入井......此时发出来的第一念,究竟是怵惕,是恻隐?不消说,这刹那间只有怵惕而无恻隐,只能顾我之死,不暇顾及孺子之死。非不爱孺子也,事变仓卒,顾不及也。必我心略为安定,始能顾及孺子,恻隐心乃能出现......”

李先生并未否定人有恻隐之心,但李先生认为,除了恻隐之心,人还有怵惕之心。怵惕之心是为我,恻隐之心是为人。只有在确认我之安全之后,才全产生顾及他人的恻隐之情。为我是第一位的,为人是第二位的。孟子口口声声谈性善,谈恻隐之心,而忘记了怵惕在恻隐之前,把第二位的当做第一位,大违人之本性。

李先生所说是对的吗?当然说的没错。那么,孟子说的就是错的了?孟子说的也没错。李先生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你竟然说两个人都没有错,你不是在说梦话吧?

话说的对还是错,得看对谁说。儒家的学说是精英学说,孔孟说话的对象是士阶层,士阶层是社会的领导阶层,因此,孟子说,作为社会的精英,你要为社会负起责任来,你天生就有善心,你应该扩充你之良知良能,为天下苍生服务。而李先生说话的对象是普通人,普通人眼角没那么高,只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安分守己,养家糊口就可以了,他不必也没有能力为社会承担比较大的责任。

但吊诡的是,大量的社会精英把自己当做是禽兽,只知道无耻的追逐个人的私利,而把社会责任抛诸脑后,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嘲笑这样的人,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社会精英,自己不尽社会责任,却鼓吹普通人要吃苦受难,牺牲奉献,大谈什么兴亡,什么有责,人前是圣,背后是鬼。当然,他们也是有牺牲精神的,因为他们的赚钱目的,据说是要把财产转移到帝国主义国家,推波助澜帝国主义的腐朽的;而且他们也乐于牺牲自己的子女,把他们送到帝国主义国家当卧底。

如果孟子从棺材里爬出来,会修正他的学说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