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數據分析崗瘋狂內卷下,給應屆校招生的建議:請避開大廠

遇到過很多同學的諮詢,“校招怎麼才能進大廠做數據分析”。

今天不是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而是澆一盆冷水。我先說下我的觀點:普通學生校招進大廠未必是好事。

注意,這裏限定的是“普通學生”。如果你是頂級名校,智商超高,執行力超強,實習經歷超亮眼的精英學生,一定要進大廠,那裏纔是你們發光發熱的舞臺。

這裏很多同學不要隨便對號入座,覺得自己好歹也是985/211的學生,這裏的精英學生說的就是自己沒錯了……以現在數據分析崗的內卷程度來說,精英學生的定義在不斷向上提高,99.9%的人都不在精英學生的定義範疇之內。

絕大多數同學都屬於“普通人”,今天聊一下在這個數據分析內卷加劇的年代,普通人校招究竟該怎麼走?

1、校招進大廠的好處

首先來看下校招進大廠都有哪些好處?

薪資高

首先是薪資高,這是大廠最吸引應屆生的優勢。同樣是數據分析崗,大廠和中小廠之間的薪資差距相差一倍是很常見的。

大廠光環

大廠的背景也是很多人考慮的因素。今後如果換工作,大廠背景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煩,更容易得到面試的機會。

學習環境

大廠因爲薪資和平臺發展的吸引力,會有非常多的牛人加入,這是吸引應屆生的第三個原因。跟着牛人,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2、校招生究竟要的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大廠的好處,我們回到最初的原點,看看校招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薪資

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最現實的薪資問題。這一點看起來大廠能夠很好地滿足。

爲什麼我要說“看起來”?因爲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非常長,大學畢業之後至少還要工作25年以上,所以薪資是一個相對長期的概念。而校招進大廠帶來的薪資的領先優勢,未必能持續多久。

同樣兩個資質類似的同學,A同學一畢業就去了大廠,另一個B同學在中廠待三年後去大廠。雖然A同學在畢業時的起薪要比B同學高得多,但是B同學一下子就可以反超A同學。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這除了校招生調薪相對較少的原因之外,還因爲社招有很多其他的優勢。

公司願意給一個人高薪水,一定是因爲它能創造的收益比別人更大。而一個人能創造的收益,除了和自身能力相關,還和崗位匹配度相關。

校招的崗位匹配憑的主要是運氣。應屆生對要做的事基本一無所知,只能憑直覺選擇可能適合自己的,而且校招報名崗位有限定,報名了這個崗就不能報那個崗,這和賭博其實也沒什麼區別。

而社招的崗位匹配可以自己把握。如果你關注過大廠的招聘網站,會發現大廠是持續不斷地在招人,崗位非常多。即使是同樣的數據分析崗,也會有不同行業、不同職能的各種細分工種。而且再加上社招沒有校招的時間限制,我們可以花時間慢慢匹配。可以找到某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針對性地學習,加大應聘成功的概率。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進入大廠,再加上有時候企業急招,會有更多的薪資加成,這樣很容易就實現薪資的反超。

發展機會

應屆生第二關心的是今後的職業發展機會。

這一點大廠有“大廠光環”和“學習環境”兩大優勢,但在我看來,這兩點都是挺虛的。

首先說說大廠光環

有大廠光環的人跳槽更容易,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同樣類型的崗位,大廠一般要比小公司更加體系化專業化,你頂着大廠光環可以給你加分。但是大廠的體系化也是一把雙刃劍。體系化帶來了高效率的協作,但同時也讓每個人成爲螺絲釘,只盯着自己的一小塊工作。這種工作模式不需要你成爲全才,不需要你解決太多不在你職權範圍內的事,因此你很可能會成長爲一個非常優秀的特定技能人才,但是在管理能力和全局視野上始終無法成長。

所以大廠光環讓跳槽更容易,這裏僅僅指換個公司做原來同類型崗位的跳槽,不包括外部晉升的跳槽。

而頂着大廠光環在同類型崗位上跳槽,大廠光環只不過是提高了獲得面試機會的概率,不能提高最終錄用的概率。決定是否錄用還是要看自身的能力。

校招的大廠經歷在長時間的職場生涯來看並沒有那麼重要。一個應屆生的簡歷上如果寫着初高中時的榮譽,那麼就說明他在大學期間一定不怎麼樣。同理,如果一個工作十年的職場人,簡歷中最大的亮點是八年前的一段大廠經歷,同樣說明這人在之後沒做出什麼成績。

再來說下學習環境。

大廠牛人多,但未必代表能學到的東西多。

首先是因爲沒有精力學習。大廠的工作節奏很快,每天的工作安排得非常滿,你根本就沒有時間學習。關於這一點,很多同學會產生這樣的錯覺:覺得平時自己玩遊戲也要玩到凌晨一兩點,現在抽出一點時間學習肯定還是可以的。曾經的我也是這麼覺得,但是真的體驗過之後你會發現,抽出時間學習確實不難,但是精力是真的不夠。高強度的工作和低質量的睡眠讓你的精力變差,這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現象,學習效率會變得非常低。

其次,就算你有時間學,牛人也未必願意教你。牛人之所以是牛人,是因爲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更何況校招生初入職場,還存在大量的學生思維,和牛人的差別就更大了。面對如此巨大的思維鴻溝,你確定牛人會願意花時間給你解釋清楚?最後可能就是牛人不停地告訴你要做這個做那個,但是爲什麼這麼做,他懶得解釋,解釋了你也未必聽得懂。

進入大廠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香,而且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那就是進大廠太難了。

應屆生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決定了之後的崗位選擇。校招成爲數據分析,之後跳槽到其他公司繼續數據分析的概率就會更大。

所以,應屆生如何校招進大廠是一個誘人的陷阱。這是一個比大學上清華還是上北大更難的問題。上清北只需要成績過關即可,而校招進大廠除了實力還需要運氣。而一旦專心備戰大廠,結果校招失敗又沒拿到其他公司的數據分析崗offer,那麼你離數據分析師這條職業道路就越來越遠了。

3、正確的校招策略應該是什麼?

正確的策略應該是“優先確保自己先成爲數據分析師”。

這個策略的重點是“成爲數據分析師”,至於是不是大廠,行業感不感興趣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話再說三遍:

成爲數據分析師!

成爲數據分析師!

成爲數據分析師!

只要校招成爲數據分析師,不管是什麼行業、什麼類型的分析師,那麼就成功了一半。在中小廠花上兩三年好好沉澱一下,再去大廠的概率就非常大:假設每次面試進大廠的概率有10%,那麼校招就是10%,而社招可以多次,比如10次,那麼最終進入大廠的概率就是1-(1-10%)的5次方=65%。如果考慮社招的崗位匹配因素,這個概率還會更高。

很多同學覺得中小廠不夠專業,學不到東西。

這話大錯特錯,放一個我個人的觀點:中小廠,尤其是管理混亂的中小廠是校招生的最佳選擇。

中小廠有幾大優勢:

1.能力半徑大

中小廠的管理相對混亂,很多工作職責的劃分並不清晰,這恰恰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好平臺。由於中小廠的每個人都是多面手,應屆生深度參與到大項目中的概率大,又可以跳出數據分析的職能範疇,在上游做一些數倉工作,在下游深度參與業務決策。你可以得到大量的業務鍛鍊機會。

數據分析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能通過數據爲業務解決問題,如果不瞭解業務是很難給出靠譜的建議的。很多大廠出身的分析師,分析往往比較淺。這是因爲大廠內分工太細了,他們對於業務的開展瞭解不多,只能提出經營層面的建議,無法結合業務的實際情況給出接地氣的策略。

2.發展多樣性

因爲能力半徑較大,個人發展的選擇也更多。

可以在橫向職能之間轉換,比如從數據分析轉崗到數倉或者業務崗。

也可以在縱向上更進一步,尋求職能晉升。因爲你瞭解業務全鏈路,明白如何跨團隊溝通,參與過多個大型項目,不管是內部晉升還是外部晉升都有機會。

3.學習時間多

前面已經提到過了,大廠雖然身邊優秀的人很多,但是並不是學習的好去處。而中小廠,是很好的學習提升的地方。

在中小廠工作量相比大廠要少很多,一般來說不會特別忙。因爲如果工作量和大廠一樣多,錢還沒有大廠多,人都要走光啦。所以中小廠有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有大量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

有時間還不夠,還有“學什麼”的問題。

中小廠牛人確實不多,向身邊的人學確實比較困難。不過現在職業教育的門檻已經非常低了,各類技能的網課和學習資料一大把,足夠從入門到進階,再向從進階到精通,需要集合自身業務做一些嘗試,然後沉澱自己的認知。如果自己領悟有點困難,還可以通過網絡找到一些大佬,和他們交流學習,同樣可以提升學習的效率。

身邊有好幾個這樣的案例,在工作節奏不那麼高的小公司內,利用摸魚時間學習充電,最終拿到了心儀的大廠offer和可觀的薪資漲幅。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強大的自律條件下的。

總結

遊戲中都有一個新手村,讓我們熟悉基本操作。遊戲中也會有一些高級關卡,讓我們獲得高級寶物。

校招進大廠就好像這個高級關卡,對於新手來說這是一個美麗的誘惑,不僅成功概率低,而且也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如果你真想選擇數據分析作爲自己的職業,建議避開大廠的激烈競爭,從新手村開始。

最後,以上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可以參考,未必正確。

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佈!

源:三元方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