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視角下,去“妖魔化”的武則天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他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悲苦鬱悶。但孟憲實教授說:陳子昂在寫什麼?荒野風景、人間情感?不,都不是。他在寫一個人——武則天。我,頑固地如是想。

當然,孟教授的意思,並不是說陳子昂真的在寫武則天,而是說陳子昂的這幾句詩,與武則天太過契合。

2000多年的男權帝制裏,武則天橫空出世,完成了一場政治試驗,又溘然而去,留下一塊讓後人捉摸不透的無字碑。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孟憲實,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方向爲隋唐歷史,敦煌吐魯番學。在零幾年百家講壇還比較風靡的時候,孟教授在百家講壇上主講過《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和《唐高宗的真相》等系列節目,廣受歡迎。

關於武則天研究問題,孟教授早有關注,2007年,他正式啓動武則天研究工作,至今已十多個年頭,這本《武則天研究》,算是孟教授多年來武則天研究的一個彙總。

有別於傳統史學更注重政治借鑑和道德評價,本書採用新史學的視角,即追求實事求是與客觀評述。擺出相關史料與古今學者對話,探究到底怎樣看待武則天才是合適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不是武則天的傳記,全書共二十一章內容,每一章的討論都是針對一個具體問題進行探討。這些問題學界研究早就開始,所有的問題都是作者認爲比較重要的問題。所謂重要,即在武則天的生涯中比較重要。

如最具有傳播性和爭議性的小公主之死,本書在第八章進行了探討。作者先列舉了歷代史料中關於小公主之死的記載,這些記錄呈現出由簡至繁的特點。

最早的《唐會要》中的記錄,只有“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后之意”的簡單一句。之後的《舊唐書》,則在《則天皇后本紀》中,以“史臣曰”的方式,比較概括地表述了武則天扼殺親女。

再之後的《新唐書》,凌空一躍,變成了非常具體生動的描寫,而《資治通鑑》的記載,則直接繼承了《新唐書》。

而在歷史研究中,往往是細節越生動越詳細,越發引人懷疑。

除了史料的列舉,作者還從“苦肉計的風險”、“王皇后的危機”、“公主之死的作用”、“公主之死與嬰兒夭折”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小公主之死的真相,及武則天扼殺親女的可能性。

最終作者認爲,新生公主之死,是一個意外,在武則天與王皇后的鬥爭中也許被武則天利用,至於後來史書中誇大其詞的說法,則無法相信。

再比如武則天的稱帝,無疑也是其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究竟如何看待此事?也是衆說紛紜。有從女性角度看待的,認爲唐代社會開放,女性地位較高,才導致女皇的出現;或者認爲新興的社會階層,成爲武則天稱帝的社會基礎。

本書的第十五章探討了這一問題,孟憲實教授認爲,武則天稱帝是一個政治事件,從廢黜中宗,鎮壓徐敬業,到殺裴炎,武則天是步步爲營,最終才取得了政治運作的成功。

所以,武則天的稱帝,第一是政治行爲,武則天的政治經營是她稱帝成功的關鍵。武則天具備的成功要素是偶然的,所以女皇才成爲歷史絕唱。

同時,武則天稱帝,也能夠反映皇帝制度的彈性,很準確地證明,帝制之下的官場,唯強是從的功利主義。

此外,還有武周政權到李唐政權的過渡。空前絕後的武周政權,僅僅經過了一代皇帝,15年的時間,就宣告終結,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那麼,武周的短命,是不是必然的結局,到底是哪些因素,在武周政權的興亡背後發揮了作用?

孟憲實教授認爲,這不僅涉及政治制度,更關涉社會繼承傳統

武則天從建立武周政權的第一天起,接班人問題就成了武周的最大症結。若武則天選擇武氏血脈,即自己的侄子爲繼承人,她需要突破的,是以社會繼承製度爲核心的宗廟制度與五服制度。

相對於稱帝這種政治制度的突破,對社會繼承製度的突破,難度確實太大。而這,最終成爲武則天革命的社會障礙,武則天不得不知難而退。

以上,是我撿了本書中幾個重要的,也是我比較感興趣的章節,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對武則天感興趣的,對武周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讀一下原書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