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黨同生 和黨連心——記革命軍人鄭華重同志

1921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這一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在中國歷史上,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件。與黨同生,是件令人倍感榮幸的事,鄭華重就是一位與黨同年而生的人,如果他活到現在,今年正好100週歲了。

一、苦難歲月

冬天,對於貧困家庭來說,是一個生存的挑戰。1921年農曆11月21日,福建省尤溪縣北宅村一戶缺衣少食的鄭姓農家,生下一個男兒,給這個正在經受寒冬考驗的家庭帶來一些溫暖,也帶來了幾許憂愁。房主依輩份給孩子取名鄭華重,一個“重”字,是對孩子末來人生價值的期許呢,還是孩子出生給家庭增添負擔的體現呢?

鄭華重在家度過了平凡無奇的童年,幫忙家務和參與勞動是窮人家孩子的必修課,而能坐在學堂裏上課則是他的夢想。1933年,12歲的鄭華重實現了他的夢想,父母送他到團結村讀書了。當時的尤溪縣屬於盧興邦管轄,這位沒受過什麼教育的綠林出身的軍閥,卻非常重視教育,他重修書院,倡辦師範、中小學校和圖書館等文化教育事業。得益於此,鄭華重走進了團結初級小學。

在舊時代,讀書是真正奢侈的事。鄭華重在團結初級小學讀了兩年書,不得不離開戀戀不捨的校園,因爲他的父親告別了這個世界,他也只能告別了短暫的讀書生涯,用瘦弱的身板擔負起家庭的重擔。14歲的鄭華重開始了打短工的日子,在團結村幫人幹農活,換取一點微薄的收入,他能出賣的只有自己的力氣。

兩年後,16歲的鄭華重遇上了改變他命運的人——一位石匠。他拜石匠爲師,開始了拜師學藝的生涯,成了一名小石匠。當年農村裏有許許多多用石頭製作的產品,有建房子用的石墩和石條,有磨米用的石磨,有餵豬用的石槽,有打白粿和餈粑用的石臼。鄭華重白天學藝與鐵錘、鏨子、石頭打交道,晚飯後還要修理磨損的鐵質鏨子。幾年後,他手藝精湛,一手握鏨子,一手揮鐵錘,火星四濺“叮噹”聲起,無數的石屑飛向八方,一件件石器在他手下成形。在他眼裏,世上最美的花朵也許就是散落一地的石屑。

石匠生涯磨鍊了鄭華重異於常人的體能和毅力,也給他留下了職業病——“石粉病”,因長期在粉塵飛揚的環境中作業,晚年深受塵肺病的困擾。

二、結婚成家

在錘鏨與石頭的撞擊聲中,鄭華重已是“大齡青年”了,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在媒人的撮合下,他與尤溪縣中心村女子羅細妹結爲夫婦。

中心村,在尤溪縣是一個知名度頗高的村,這裏出了尤溪縣歷史上第一個進士——林積,還出了兩位將軍,一位是民國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一五四旅旅長羅家盤,另一位是新中國成立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於本誠(其祖先由中心遷居中仙)。

羅細妹是羅家盤的養女,從小賣入羅家當丫鬟,因服侍的姨太沒生女兒,愛其乖巧伶俐,收作養女。羅家盤家境貧寒,因身強體壯被盧興邦收錄爲兵,曾多次爲盧獻計解圍,跟隨着盧興邦步步高昇,當上了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一五四旅旅長,1937年授陸軍少將。可好景不長,1938年羅家盤病故,年僅42歲,羅家步入衰落。

鄭華重娶羅細妹時,需用50擔穀子做聘禮,一番東挪西借也無法湊齊,還欠羅家十幾擔穀子。鄭華重只能更加勤奮地四處攬活,長期在新橋(今新陽鎮)打石頭,借住在東家家裏。

1947年1月12日,馬上要過春節了,羅細妹在北宅老家生下了長子。鄭華重聞訊後喜滋滋地趕回來,想過一個詳和團圓的春節。鄭華重前腳剛到,羅家後腳就來逼債。羅家帶走所有值點錢的東西,連一條禦寒的棉被也不放過。望着家徒四壁的破房子,鄭華重背上剛生產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步行在寒風中,投靠新橋文山村東家。

東家是個厚道的富農,給予了儘可能的資助,讓鄭華重一家有一個落腳點,喘一口氣過一個安穩年。正是東家的善心,一時接納了鄭華重一家,鄭家開始在新橋長期生活,成了新橋人。

三、走向革命

1949年7月5日,尤溪縣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十七軍五十一師一五一團焦劍俠參謀長率兩個加強連和南平軍分區司令員林志羣率領的閩西北遊擊縱隊部分部隊,浩浩蕩蕩開進尤溪縣城。爲了紀念這一大事件,尤溪縣城兩條主街道分別命名爲“七五路”“解放路”。

7月7日,尤溪縣人民政府成立,新陽鎮長陳丹書向尤溪縣人民政府上繳武器彈藥,宣告國民黨政權在新陽片區的統治正式終止,新橋武裝工作隊進駐新陽鎮公所。

反動勢力不甘心失敗,製造一起起反革命事件,與新生的人民政權展開較量。10月15日,陳玉麟股匪圍攻新橋武工隊,被英勇的武工隊反擊得四處潰逃。陳玉麟股匪佔據山頭,常常潛入各村派糧派款,大肆擾亂,甚至殺人放火,夏陽、登山、建新、坎裏、下橋等村深受其害。

面對全縣各股土匪的武裝挑釁,1949年11月20日尤溪縣委召開擴大會,部署剿匪工作。會後,各鄉鎮組建農民協會,成立民兵組織,組織民兵進行剿匪鬥爭。鄭華重積極響應新生人民政權的號召,加入農民協會,成爲文池鄉(文山、池田兩個村)的一名骨幹民兵。

鄭華重和各村民兵一起,聯環放哨防匪,築起一道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網,土匪的騷擾活動得到有效遏制。

1950年8月13日,新陽人民迎來了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在解放軍的政治攻勢和軍事壓力下,不到兩個星期,就有29名匪徒自動下山投誠。

11月1日,尤溪縣第六區政府(駐地新橋)獲悉,陳玉麟股匪在上地銅鑼墓搶劫後正向葛竹方向逃竄。區武裝部長立即帶領葛竹、文池、劍林三鄉骨幹民兵,前往葛竹北山進行阻擊。鄭華重和戰友們奮勇殺敵,陳玉麟股匪潰不成軍,四處逃竄。

葛竹阻擊戰徹底打擊了陳玉麟股匪在新橋的囂張氣焰,奠定了新陽片區安定穩定的局面,農民協會工作的重心也開始全面轉入土地改革。農民想着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逢人都露着笑臉,空氣中四處飄散着喜慶的氣息,讓整個冬天顯得不那麼寒冷。鄭華重全身心投入土地改革中,竄家入戶登記人口,奔走阡陌丈量土地,忙得不亦樂乎!

1951年春節剛過,新陽片區土地改革分田到戶工作結束,沒收、徵收的地主土地分到了農民的手裏,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後,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大鬧春耕。鄭華重一家分到了四畝七分地,還分到了三間房,他開始憧憬着今後美好的生活。

四、赴朝作戰

就在新陽人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裏,遠在幾千裏之外的朝鮮半島上一場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着。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至1951年1月,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出現了補給困難、一線兵力不足的問題,主力轉入休整。

1951年3月,按照上級部署,尤溪縣委制訂了抗美援朝和動員參軍的工作計劃,在全縣掀起踊躍參軍的熱潮。一天傍晚,春耕收工回家的鄭華重正在整理鐵錘、鏨子,一位前來動員參軍的首長走了進來。一番交流後,首長語重心長地說:“朝鮮戰場特別需要你這樣的石匠。”首長的話讓鄭華重久久無法入睡,輾轉反側的他萌生了參軍的念頭。第二天,鄭華重就跑到區政府報了名。

3月15日,鄭華重正式成爲一名志願軍戰士,編入二十七軍新兵團三連。臨行前, 羅細妹送丈夫到新橋區政府,她十分不捨地看着丈夫隨隊出發,直到再也看不見。鄭華重也捨不得妻子,他不知道這一走何時才能再相見,他也不知道此時妻子已經有孕在身。

二十七軍前身爲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於1949年2月改編爲二十七軍,隸屬於第九兵團。1950年11月,二十七軍在軍長彭德清率領下進入朝鮮。

2021年國慶長假,許多人走進電影院,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戰爭巨片《長津湖》。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抗美援朝第一階段,1950年11月至12月底發生在朝鮮東北部蓋馬高原長津湖地區,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陸戰一師、步兵第七師浴血奮戰的故事。在這次戰役中,二十七軍負責切斷美軍向南逃竄的後路,儘可能全殲所有敵軍。

從11月24日戰役發起,27日開始圍攻新興裏、柳潭裏之敵,到全線戰役結束,二十七軍在攝氏零下30多度的高寒氣候和幾乎是“糧絕彈盡”的條件下,與敵人奮戰1月有餘,於新興裏全殲美軍第七師三十一加強步兵團3191人,創造了志願軍惟一成建制地殲滅美軍1個團的範例;於柳潭裏重創了美“王牌”陸戰第一師兩個團,殲敵11700人以上。

經過浴血奮戰,二十七軍也付出巨大的犧牲,3個多步兵師的實際兵力已不到兩個團。1951年2月10日,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由九十四師二八〇團團營連部共300人組成軍新兵團機構,負責補充訓練新兵。鄭華重作爲一員新兵,被編入二十七軍新兵團三連。

1951年9月,鄭華重被編入二十七軍七十九師工兵營二連,於10月1日隨部隊踏上朝鮮這塊土地。此時抗美援朝戰爭進入第二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爲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

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志願軍打得英勇頑強,給“聯合國軍”以慘痛打擊,但“聯合國軍”往往向志願軍的一個陣地就傾瀉炮彈和炸彈數千發甚至數萬發,導致工事被毀,人員傷亡而失守。9月16日,聯司向志願軍和人民軍發出指示,要求“以後我重要陣地必須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要求能抵禦榴彈炮炮彈的攻擊”。10月21日,志願軍總部指示第一線各部:工事最好是隧道式的,厚度要達五米以上。這樣,從1951年12月開始,志願軍在正面全線,展開了構築以坑道爲骨幹的堅固防禦陣地的大規模築城活動。親臨一線,鄭華重切身體會到首長爲什麼對他說需要他這樣的石匠。


五、五立軍功

在鄭華重還是二十七軍新兵團三連戰士的時候,隨部隊向遼寧丹東開進。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大有不把美國這隻“紙老虎”放在眼裏的味道。也有人顧慮很大,知道美國工業發達,科技進步,打到志願軍陣地的炮彈和炸彈跟下雨一樣,心虛怕打仗。經領導分工,由鄭華重負責教育兩位開小差的同志。鄭華重跟他們說,美國飛機大炮是厲害,可美國兵怕死,戰爭靠的是人,志願軍人氣高,志氣壯,不怕死,武器就是次要的,志願軍已全面扭轉了朝鮮戰局,勝利終究是我們的。經過鄭華重一番教育,兩位同志打破了開小差的思想,解除了顧慮。連隊領導給予了鄭華重“政治覺悟高、立場堅定”的評價。

1951年10月1日進入朝鮮以後,每個戰士要身背8斤重的大衣,還要背乾糧、1支十字鎬等,行軍路多在大山裏,每次行軍都是一次負重爬山,又是晝伏夜出,千里行軍,戰士們又累又困。鄭華重一路上幫助體格弱的同志背大衣,一位同志行走困難,鄭華重就扶着他走,堅持到了目的地,立了一次行草三等功。

到達目的地金城地區後,鄭華重所在的工兵營就投入了坑道工事的挖掘工作。當時要求每個連必須有至少兩個坑道,每條坑道有3個以上的出入口,坑道頂部厚度在15-30米以上,具備指揮所、衛生所、倉庫及各種生活設施,要抗得住敵榴彈炮和航空炸彈攻擊。此時正值嚴冬,天寒地凍,土石堅硬。在挖坑道時,硐子很深,需用炸藥爆破,因空氣不透,煙燻得人呼吸困難,有時還被爆破氣浪震倒了,即使在這樣艱苦條件下,鄭華重等人仍堅持工作。在坑道作業時,缺乏作業工具,鄭華重利用休息時間,發揮自己的專長,打了二盤磨,自設小鐵匠爐,蒐集各種廢彈、彈片和廢鐵,打造了一百二十條鏨子,一把手錘。他還依據石匠經驗,改進作業辦法,提高了工效,保證工事構築的進行。他當時的信念就是,既然是部隊安排的傷務,那無論如何必須完成。

在朝鮮期間,給養極端困難,除了發揚高度的階級友愛精神,你省一口讓給我、我省一口讓給他之外,有不少日子要忍飢挨餓,很多同志因爲飢餓減輕體重每人就達三四公斤。一個寒冷的冬日,鄭華重所在的班接到任務,到二十多裏地去扛糧。在冰天雪地裏,班長都掉了隊。鄭華重將糧食扛到家裏,又跑出去,在五里地外接上班長,幫忙扛上糧食回來。這一次,鄭華重的腳凍壞了,可他沒叫過一聲苦。

1952年l0月,志願軍二十七軍除一部炮兵(三個師炮團各一個營及八十一師炮團團部)調歸志願軍二十四軍建制外,全部從朝鮮回國歸建華東軍區,並恢復原番號。鄭華重被編入解放軍二十七軍七十九團二三五團工兵連。10月25日,鄭華重隨軍開始踏上回國之路。11月10日,經千里行軍,爾後又經半個多月的車運,鄭華重隨二三五團一起,滿載着榮譽和喜悅,回到闊別一年多的祖國江南大地,在松江、嘉興、平湖、閔行一帶佈防,積極投入營邊當中。

1953年,工兵連迎來了幾個新兵,其中一個叫姜江根,他到了工兵連後不安心,說幹工兵沒有前途。連隊領導讓鄭華重做姜江根的思想工作。鄭華重找到他,跟他說在朝鮮戰場上,是工兵構築起了大規模永久性的坑道防禦陣地,有效地避開了敵軍兇猛的火力覆蓋,極大地減少了志願軍的傷亡,是工兵修築了公路,架設了橋樑,粉碎了敵人的細菌戰、絞殺戰,工兵部隊是實施戰役戰鬥的保障部隊。經過鄭華重一番教育,姜江根提高了覺悟,積極工作,加入了共青團。

在1954年的一年營邊當中,鄭華重接受任務堅決愉快,第一段修公路任務,他擡土、擡石子總比一般的同志要快上四分之一,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又立了一次三等功。第二段的任務,他又以高度的勞動熱情投入勞動競賽,完成任務成績顯著。1954年6月15日,連隊政治指導員妝殿竹見鄭華重在營建中及時督促檢查安全工作,還利用休息時間修理工具,給予他休假一日的獎勵,這樣的獎勵其實是“強制休息”。1954年12月7日,連長蔡洪德以“工作積極,一貫的對工作負責,執行命令愉快堅決,完成任務徹底”爲由,又給予鄭華重休假一日的獎勵。

    正是這樣,鄭華重以一貫的積極負責、認真刻苦的工作作風,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榮立個人三等功五次,獲得嘉獎兩次。鄭華重還非常注重學習,在工作之餘抓緊時間學習文化,在總路線和文化的測驗中得到優秀成績,文化程度也從入伍前“初小二年”提高到“初小三年”。

六、紅心向黨

1955年1月,鄭華重被編入七十九師集訓團三營十三連,作爲經濟學員參加短期學習培訓,準備復員。1月29日,鄭華重正式被批准復員,帶着16尺布票和404元生產資助金,回到闊別近4年的家鄉,見到了朝思夢想的妻子,也第一次見到了已4歲的長女。

1955年2月,鄭華重被安排任池田農業互助組組長。當時人民政權剛建立不久,尤溪縣下設新橋等區政府,新橋區政府下設新橋鎮、夏陽鄉、洋頭鄉、雙鯉鄉等鄉鎮,新橋鎮下轄今文山、池田、上井、林尾、登山、葛竹等村。1951年,爲了解決農業生產中各自的勞動力、畜力、農具不足的困難,下橋在新橋區首先創辦珍建農業互助組,至1952年冬,新橋區各村都成立了一批農業互助組。

經過戰火的洗禮,鄭華重入黨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他鄭重地向新橋鎮黨支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1955年8月21日,鄭華重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爲一名預備黨員。他就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一樣,帶着互助組的農戶開展農業生產換工互助。

1955年10月,新橋區所有農業互助組發展爲初級農業合作社,社員將土地入股,耕畜、農具等作價入社。鄭華重轉任池田初級農業合作社社長,在黨的領導下,組織社員參加集體勞動,按照社員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及入社的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多少分配勞動產品。1956年5月4日,鄭華重由預備黨員轉爲正式黨員。

1956年12月,池田初級農業合作社轉爲高級農業合作社,鄭華重仍然擔任社長,同時還擔任了新陽鎮民政主任。他不但要將精力投到高級社“三包一獎”制度(包工、包產、包成本和超產獎勵制度)建設上,還要將精力投入到禁菸禁毒、社會救濟、禮俗改革等民政事務當中。

1958年4月,尤溪縣撤銷新橋區,分設新橋、管前兩個指導組。10月,撤銷新橋指導組,成立萬能人民公社,各鄉鎮改稱聯隊,今村一級改稱大隊,大隊下設生產隊。當年,“大躍進”開始,各地大辦全民食堂,農戶所有生產資料統歸集體所有。1959年3月,萬能人民公社改爲新橋人民公社,開始大搞高指標的“萬畝豐產區”“萬畝油茶林”活動。1959年1月,鄭華重任池田大隊大隊長,看到“共產風”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大量減產,他心急如焚,又手足無措。

1960年1月,鄭華重任池田黨分支部書記,兼任食堂主任。這年春節,因農業減產,物價飛漲,穀子每百斤450元,豬肉每斤16元,茶籽油每斤15元。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年夏天,又遇上了洪災,池田農田受災嚴重,糧食產量下降。到了冬日,眼見就要斷糧了。鄭華重號召大隊實行“瓜菜代”,組織農戶利用冬閒田大種蘿蔔、芥菜,並搶種一季小麥,總算度過了困難的日子,但許多村民還是患上了水腫病。

七、致力發展

1961年1月,鄭華重任池田大隊大隊長。經歷了去年的饑荒,鄭華重認識到只有發展生產大隊纔能有好出路,只有發展生產農民纔會有好日子。他解散了大隊公共食堂,讓農戶回到家裏燒自己的竈炊,鼓勵農戶自由開荒,利用房前屋後的土地種瓜種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慢慢提高了起來,生產得到了恢復,物價也慢慢降了下來,至1963年,穀子每百斤50元,豬肉每斤4.8元。

1961年冬,撤銷新橋人民公社管委會,成立中共新橋工作委員會,在新橋、夏陽、洋頭、雙鯉四個基點分設公社。1962年冬,中共新橋工作委員會改稱中共新橋公社委員會,撤銷新橋、夏陽、洋頭、雙鯉四個小公社,實行“隊爲基礎,三級所有(公社、大隊、生產隊)”的經濟制度,大隊的手工業廠場下放到生產隊一級去經營,經濟得到了一定的復甦。

1965年,一場“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大寨成爲中國農業戰線的光輝榜樣。這年冬天,坋頭水庫正式動工,鄭華重除了組織近200名民工參加坋頭水庫建設之外,就是發動各生產隊開山造田和平整土地。坋頭水庫的建設,改變了新橋洋麪農田缺水的困境,創造出了高產穩產的農田;開山造田和平整土地,擴大了耕地面積,全大隊約20%的農田是新開的,也使農田連成平片,便於機耕。

就在形勢向好的背後,一場運動也拉開了序幕。1966年6月初,新橋全社“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8月,尤溪第二中學學生組成“紅衛兵造後派”,敲鑼打鼓破“四舊”,一些文物古蹟遭到嚴重破壞。冬,新橋公社書記被“紅衛兵”揪鬥遊鄉,公社黨政機關陷入癱瘓。1968年10月,新橋公社成立專政指揮部,揪鬥“叛徒、特務、走資派”,有的遭吊打,有的竟被迫害致死,社會陷入混亂。池田大隊管委會也改稱爲池田大隊革命生產領導小組,鄭華重改任副組長。直至1969年冬,新橋公社整黨開始,黨組織逐漸恢復職能。1970年1月,鄭華重任池田大隊支部書記,把精力全部投入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當中。

1971年1月,鄭華重轉任池田大隊支部副書記,他全身心投入大隊基礎設施建設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當中。在他的努力推動下,池田小學、電影院、大隊辦公大樓等一批重點建築建成投入使用,瓦廠、茶葉廠等集體廠場興辦了起來,在牛背山上種植茶葉200多畝,使池田大隊成爲全公社財力最好的村大隊之一。

在致力發展當中,鄭華重堅持廉潔自律、大公無私。據他小女兒回憶,一次長小學的小女兒在他房間休息,在工地討了一枚鐵釘做釘子掛書包,鄭華重剛好看到了,問小女兒鐵釘哪裏來的,小女兒說是工地拿來的,鄭華重教育小女兒說:“這鐵釘是集體的,你不能將集體的東西佔爲私有。”要求小女兒將鐵釘拔回出來,還給工地。

跟鄭華重一起共事過的老支部書記曾孫傳說:“鄭華重非常擁護共產黨,一生跟黨走,關心羣衆生活,不怕苦,不怕累,沒有不乾淨的地方。”這是對鄭華重十分中肯的評價,鄭華重就是這樣的一個黨員。1980年,鄭華重在池田大隊離休。1988年2月,鄭華重因病醫治無效去世,池田鄉派人到他家召開了追悼會,下葬那天許多羣衆都來相送最後一程。鄭華重在新橋親戚不多,可下葬那天送葬隊伍足足有一公里長,羣衆用行動表達了心中的不捨,也用行動頌揚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品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